PDF版
 今天是: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1月07日> > 总第3233期 > 14 > 新闻内容
贡献“银发力量”
新闻作者: 文/郭光文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查看次数:785  放大 缩小 默认
  “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今年重阳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向全国的老年人致以诚挚问候。据悉,“银龄行动”是由全国老龄委于2003年发起的老年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组织各领域老专家、老教授支援欠发达地区。截至目前,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有700余万人次,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我对此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
贡献“银发力量”,体现的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关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惠及所有人民的宏伟而又艰巨的事业。无论是青春年少的后生,还是须发皆白的老者,既是这项事业的享受者,更是这项事业的操盘手,理应在所不辞地投身其中。为此,有的老年人在充满希望的农村田野,为推动乡村振兴摸爬滚打;有的老年人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为促进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有的老年人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为培养祖国未来竭忠尽智;有的老年人在百花齐放的梨园舞台,为建设文化强国引吭高歌;有的老年人在救死扶伤的无影灯下,为人民群众健康废寝忘食;有的老年人在攻坚克难的科研院所,为攀登科学高峰呕心沥血。正如一些老年人所说的“年龄不分大小,贡献不论多少,与其坐待其成,不如起而奋斗,哪怕是只能搬一块砖和只能添一片瓦,也不能少了我们‘银发’。”
贡献“银发力量”,弘扬的是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光荣传统。古往今来,老年人如同泰山顶上的不老松,虽然历经风霜雨雪,但“落日心犹壮”,大都在人生暮年写下辉煌。商末周初的姜子牙72岁出山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春秋时期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换回来的百里奚,在年逾古稀时被拜为一代名相;汉朝军事家赵充国晚年在征讨匈奴时屡建奇功,76岁统兵平定了诸羌;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把中国古代山水画推到了巅峰;晚清民族英雄冯子材中法战争期间担任广西关外军事帮办,夺取镇南关大捷时已年近七旬。当代老年人贡献“银发力量”,赓续的就是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赤子血脉,彰显的就是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我情怀。
贡献“银发力量”,展示的是一种“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奉献精神。老年人贡献“银发力量”,放下的是小家,服务的是大家;忘却的是个人,关心的是他人。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1988年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度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扎根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带领大家把5.6万亩荒山变成了价值3亿元的莽莽林海。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2003年离开领导岗位后,便一头扎进湖南省岳阳县西冲村。他白天修桥铺路、养鸡喂鸭,与人民群众一起奔小康;晚上走村串户、嘘寒问暖,同乡里乡亲把酒话桑麻。杨善洲、毛致用是千千万万贡献“银发力量”的缩影,展示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博大胸怀,闪烁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灿烂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