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1月07日> > 总第3233期 > 14 > 新闻内容
父母,是作家笔下的 诗和远方
新闻作者: 文/戴婵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查看次数:810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中,每走过一段无知的荒原,总会清晰地发现,我还是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方。希望你我,能够及时悬崖勒马,不要让所谓的诗和远方,成为压倒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段文字出自湘潭作家刘义彬的散文,他用深情的笔法聚焦父母朴素的人生,作品饱含深情,文字节制内敛,感情细腻真挚。“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遗憾洋溢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珍视亲情、感恩父母的力量。
《沉重的翅膀》勾勒的父亲形象,是黝黑的脸,龇牙咧嘴的憨厚而坦诚的笑,怯弱的眼神,黑沉沉的背影;《告别父亲》从父亲去世后的丧事入手,逐步追溯到父亲生前点滴,再到对生命无常与脆弱的悲叹,情感层次丰富,细节处入木三分。父亲病入膏肓,儿子恋恋不舍,却强忍悲痛地说“刚才看到农田里在用收割机了,速度快多了”,令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面露欣喜之色。儿子抱着父亲的身体泪如泉涌,以及文尾处对父亲深情呼唤,更是一字一句撕裂着读者的内心。此后父子只能梦中相逢,“梦里走出来父亲的影子,是我黑夜里枝枝蔓蔓的忧伤”(《父亲的船》);“那每一个波纹里都摇晃着我这么多年匆匆忙忙归来和离去的身影,也摇晃着父亲在某个夜晚的轻声叹息和某些早上唤醒我时慈祥的微笑”(《缀满星星的乡间春夜》);“依稀中,在一条小河边一排拥挤的乌篷船上面,父亲朝我平静而腼腆地微笑着”(《梦见父亲》)。
父亲的坚毅宽厚锻造了作家坚毅的性格,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替父亲照顾好母亲,全力给予她余生欢喜。深秋时节,母亲催促“我”与鸟儿抢夺熟透的柿子,留下多少欢声笑语(《年年柿子红》);母亲曾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并不情愿地将童年的故事慢慢讲给“我”听(《母亲的童年》);旅途中心心念念着母亲,“故乡妈妈嗫嚅着欲语还休的泪水,一同在江面在对面山深处浓浓的暮色中升腾起来”(《孤独旅程》);父母给了“我”前行的勇气,“默想着不远处路的尽头,就是盼望着我等着我的父母,心里是稳稳的欣喜,忍不住加快了脚步”(《这棵人生树》)。
《母亲的黑夜来得很慢》如话家常般叙写了母亲在艰难岁月里的经历,刻画了一位坚强、乐观、慈爱的母亲形象。“阳光有些刺眼,妈妈将手遮在眉檐上。很明显,妈妈是在找我”,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如出一辙,感人至深。
母亲总觉得儿子还是趴在桌上写作业的细伢子,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母亲问儿子自己现在多少岁,儿子告诉她,她快85岁了。母亲说:“伢崽,我怎么每天都好像丢了魂一样啊?仔细想却又想不起究竟丢了什么。”结尾处更是一枚催泪弹,“随着妈妈的身体日渐老迈衰弱,我的每一次离开,都成了我们母子之间的生离死别”。
“不知哪一次会是我最后的一次,也不知是鲜活的躯体回去还是化成灰追随着灵魂回去。总而言之,我是必须回家的。总有一次我回去了之后就永远也不再离开我的家”(《回家》)。刘义彬用苍凉凄婉的笔触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父母的不易,无以为报;无论走多远,无论陷多深,无论多得意,都不要忘记你来时的路……刘义彬的“快乐清单”中赫然列着“屋外有绿水青山,脚下有生我养我的故土,隔壁有我的亲娘”。他苦苦思索着生命的归宿,盼望着能早日回到门口有着满垄油菜花海的“家”,那是作家灵魂的栖息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