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1月09日> > 总第2503期 > A02 > 新闻内容
“连续被骗3手机”呼唤纠偏“童话教育”
新闻作者:杨朝清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杨朝清
“爸妈,我再也不相信陌生人了。”手机第三次被陌生人骗走后,已上初中的福建福州市14岁女孩小娟,1月5日晚对爸妈说。当天傍晚,有陌生人以手机丢了要打电话为由,向小娟借手机。被骗过两次,但一直被父母教育要助人的她还是把手机借了出去,可转眼间陌生人不见了。(1月7日《海峡都市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一些人性扭曲、底线失守的作伪者,往往通过悲情的“苦肉计”进行街头行骗。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名孩子以毫无防备的赤子之心,勇敢地援手。然而,“连续被骗3手机”让她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冰冷,当善举遭遇欺骗,必然会导致小女孩渐趋麻木与冷漠。
利他行为不仅得不到激励和认同,爱与善的力量反而被切割和利用。“连续被骗3手机”不仅给小女孩带来物质利益上的损伤,也带来精神世界的挫败和伤害。理想与现实的断裂和脱节,让一个天真、纯净的小女孩,逐渐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坚硬——为了保护自己,她宁愿从一开始就断定,所有的陌生人都不值得信任。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不再相信陌生人”是一种封闭性的社会排斥。一个原本善良、悲悯的小女孩,在遭遇接二连三的伤害之后,终于采取了“一刀切”的态度来打量陌生人。“连续被骗3手机”尽管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为人们提供了一道现实而紧迫的考题——在风险社会,塑造未成年人善良、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的同时,如何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长期以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脱离实际的“童话教育”,即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过滤性、筛选性地告诉他们“美好的事情”,却没有告诉他们人性也有阴暗的一面、社会也有残酷的一面。“童话教育”的大行其道,让孩子们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处于一种脆弱状态,难以分辨和抵御“人性之恶”和社会风险。
只不过,看上去很美好的“童话教育”,通常会被坚硬的现实击碎,“连续被骗3手机”在本质上是“童话教育”失效甚至失败的产物。伴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进行重塑和更新;只有走出“以偏概全”、“因噎废食”的教育误区,让孩子们感受一个全面、立体的转型社会,才能逐渐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形容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良知的泯灭和人性的深度沦陷,一次又一次伤害未成年人。保护孩子们免受非法侵害,需要走出“童话教育”窠臼,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让孩子们先学会保护自己,再去传承文明、体味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