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11月07日> > 总第2485期 > A02 > 新闻内容
“强配手机”再证权力治校的张狂
新闻作者:木须虫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木须虫
现在大家在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甚至有许多人对手机产生了某种依赖,离了手机就会觉得不便。不过记者最近听说,在山东有一所学校连吃饭都得用手机,而且还必须使用特定的手机,否则你就得饿肚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1月4日央视网)
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手机支付功能,用手机刷卡乘车、刷卡购物等并不鲜见。如果大学为方便学生,推出食堂就餐手机刷卡支付业务,并没有什么不妥。遗憾的是,这所大学把门禁卡、餐卡、上网缴网费等功能与这个手机捆绑在一起,不用这手机就无法进门、无法吃饭,什么都干不了。显然这不同于普通开放性的软件下载,具有强制性,并且排斥其它的支付或者识别手段,无疑是对学生消费选择权的粗暴干涉。
据了解,这是该所大学与地方电信“校企联姻”的结果。所披露的协议显示,学校需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确保电信业务完全嵌入到乙方,也就是学校的新生报到过程中,电信享有唯一的新生录取通知书资料夹送的权利。并且校方需确保每年新生90%的通讯工具更换为电信的手机,三年内确保全校80%以上的注册学生更换为电信手机。学校和电信通过话费分成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收益。
很明显,“校企联姻”以牺牲学生消费的选择权为代价,挟持学生的权益强制销售手机,以达到垄断的目的。单纯就如此合作的协议来看,不仅严重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学生的利益,而且电信企业还涉嫌不正当竞争。如此“校企联姻”,垄断“双赢”必然会导致消费者,也就是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负担,一是资费高,二是手机质量差。事实也的确如此。
如此显性违法的合作,敢于堂而皇之在大学校园推行,足见其背后力量是何等张狂。无利不起早,“强配手机”或许并不止于协议约定的话费分成,按照所谓的潜规则,背后难以逃脱利益输送的嫌疑。敢拿学生的权益寻租,折射学生权益保护的式微,反衬出学校权力的过大,运行失去约束,导致权力失范过当。不难想象,为了迎合垄断的形成,不惜改变就餐、上网付费的支付方式以及学生门禁管理,只有权力的强制才能办到。无疑,“强配手机”是权力治校张狂的又一注脚。
此外,“强配手机”还折射出大学办学的理念偏差,将学生视作潜在的商品消费群体,当成切割市场牟利的工具,背离了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主旨。有效遏制诸如此类强制学生消费的行为,对外要规范和强化市场秩序,完善法治,加强权益保护,打击不正当竞争;对内则要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步伐,完善教授、学生治校机制,形成权利制衡,增强教师、学生的话语权,将学生管理固化在大学教育伦理的范畴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