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纵有万盏灯,不抵故乡当头月。”这是我近日在新出版的散文集《我自乡野来》中读到的文字。作者刘诚龙先生是一位深谙乡野生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书中这句话让我回想起早年外出求学的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时抬头望向天空,那轮明月总能唤起我对家的无限思念。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人们常常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远离了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然而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总是一个温暖的存在,静静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不时地唤起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我自乡野来》便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以其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描绘了湖湘农村的变迁和乡野生活的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归属感的渴望。
“家乡日新月异,但始终不变的,是乡情与亲情。”书中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乡的情感和记忆是永恒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家乡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但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和童年的玩伴,都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记忆,如同书中所描述的乡情与亲情,是我在异乡生活中最宝贵的精神支柱。
书中以乡情、乡俗、乡味为纽带,将日常所见化作真诚的记述,将生活所历绘成鲜活的乡野。每一个细节如同作者心中的一泓清泉,涓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乡情的呼唤。开篇自序中写道:“回到家乡,去寻上学路。我在草丛、树林、水塘、稻田、麦土、牛栏、猪圈、老屋、村道、自家院落与周围村庄,寻找我的痕迹,扒开褐褐的木门与蓬蓬的草木,我与几十年前的我,猝然相遇,彼此打量,各自转身走开,他走向过去,我走向未来。”可谓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一阶一梯一声咚》篇章写道:“居乡下一个暑假,每日听得众声喧哗……唯有午后,我家楼下的那一声咚,响我耳,惊我心,动我魄,感我魂。”这些短句言简意赅,如千军万马般地书写了对故乡的眷恋,对那片土地深深的理解和感悟,无疑触动了每一个异乡人的心弦。
乡俗的诗性。文中着墨较多的是对故乡的描绘,加深了对湖湘文化的抒写。书中的乡俗俚语,带着湖湘文化的厚重与质朴,不落窠臼。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既描写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没有规避人性的幽微。那些耐人寻味的戏谑之语、多姿多彩的风俗人情,都一一鲜活在书中。在这些乡俗俚语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文化的热爱,体会到一种文化的自信和传承。这种文化的传承,是对过去的回顾,亦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书中还精心收录了作者实拍的故乡影像为内文插图,并一一配以图注,使得乡俗风情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受那份质朴和真实。
乡野的变迁。作者记录了个人的记忆,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从铁炉冲“走出去”的梦想,到多年后“走回来”的经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乡村岁月中人们的坚守与村庄的悄然变迁。这些变迁,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个体命运的缩影。书中对故乡的温润感悟,对时光与亲人的怀恋,对世事变迁五味杂陈的体会,敲打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们思考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我自乡野来》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思考的乡野世界,既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告白,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让我们在人在他乡的同时,心永远留在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