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与绘画是美的象征,不仅鲜活在人类斑斓多姿的艺术长廊里,还跨越历史的沧海桑田,以其美好的现实寓意给人带来希望与憧憬。近日,我在艺术和建筑评论家周文翰的《花与画的艺术之旅》中,真切地感受到花与画所蕴含的精神意象,开启了一段有识、有趣、有益的博物之旅。
全书从全球文化史、艺术史、园林史的跨界角度,呈现了梅、兰、菊、荷、睡莲、紫藤、郁金香、薰衣草等33种常见花卉如何被人们认知、利用、赋予丰富文化意义的历程,同时,还精心收录了近200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名画,它们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馆和著名艺术家,有莫奈、梵·高、吴昌硕、齐白石、文徵明……在这些名画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是如何看待和描绘花木的。除此,在《诗经》《楚辞》《西厢记》《红楼梦》这些传世之作中,在苏东坡、白居易、陶渊明的众多优美诗章里,都能够一览花卉与绘画的动人风采。
作者以梅展开一系列言说,比如,艺术巨匠凡·高就曾通过一幅临摹画的方式,表达过他对梅花的喜爱。无独有偶,中国的艺术家们,同样对象征着冰清玉洁的梅花情有独钟。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就不仅爱赏梅,还在他的《山园小梅》名诗中,挥笔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佳句。再如睡莲,作者提及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就曾用一系列光影深邃的油画,描摹过这一水生植物的静谧安详。而北宋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更是以意境悠远的《爱莲说》,向这一秀丽的花木,致以过最深的敬意。由此看来,人们对花的喜爱,对与之相关的绘画乃至诗歌作品的追随,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是相通的。作者还通过一系列考古发掘、典藏文献,结合绘画史、植物学的研究,对包括梅类植物在内的众多花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构。既从文化典故、道德寓意、欣赏情境等维度诠释这些花卉在生物属性与君子品行方面的关联性,又从科普的角度解读了这些花卉在培植、生长、繁育中的繁衍之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花与画的认识。
《花与画的艺术之旅》从简单的一枝花、静谧的一幅画中跳脱出来,用平视的眼光,认真审视二者的内在关联,并用文学化的语言,热切阐述人们对花木之美和自然之美的向往。沉浸在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氛围里,穿行在花与画所构筑的诗词王国里,感受着那穿越千年的花之美、画之丽,浮躁的灵魂有如得到了一次酣畅的淘洗,整个身心都甚觉快意;流连在花与画的艺术天地间,体会着一朵花、一组画所带来的惊喜,感悟着它们身上的精神旨趣,同频共振里,顿觉这趟博物之旅,既拓展了视域,又开阔了心胸。
作者正是通过多样化的讲解,帮助人们参透花与画的精神价值,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从而让人们以一种怡然的心境,安然对待天地间的轮回和四季变迁。“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花与画,看似世间的寻常之物,但在不同的人眼里,却分明蕴藏着不一样的蕴意。它们就像两种不同的媒介,于一动一静中,充分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妙、古朴和深情。有了花与画的陪伴,生活也会变得高雅,心情自然也会欢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