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被誉为“诗词的女儿”和“穿裙子的士”,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典范。
早期我是通过网络看叶嘉莹教授的视频讲座认识她的,她涉猎广泛,从杜甫到李商隐,再到苏轼和辛弃疾,乃至古诗十九首,总能信手拈来。作为传统学人,她重整体而轻局部,学问深厚,包罗万象,可谓“大家”而非“专家”。她曾说“将进酒”的“将”应该读jiāng,而不应该读qiāng;岑参的“参”应该读cān,而不应该读shēn。我对叶嘉莹教授更进一步的熟悉,则是看了2020年陈传兴导演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之后。该片记录了叶嘉莹传奇的人生,通过交织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
叶嘉莹教授曾自言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喜好诗词,二是“好为人师”。她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美好、高洁的世界,所以,要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长久以来,她以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为己任,融合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和深刻的生命体验。愿终生做“中华诗词摆渡人”的她曾说:“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她以诗词记录情感,写锐感、写磨难,也展现直面生活磨难的勇气。《转蓬》中,她表达离乱之痛;《哭女诗》更是字字泣血,展现母爱深情。她说:“诗词研究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力量,让心灵不死。”1974年回北京探亲,她感动落泪,写下《祖国行》。她用一生证明诗词对人心的深远影响。
她的个人教学生涯同样辉煌。大学毕业后,叶嘉莹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喜爱。2015年,叶嘉莹92岁那年,特别喜欢小朋友的她接受活字文化的邀请,利用一个暑期的时间,在浩瀚的中国诗词中精挑细选218首,出版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2016年上半年,她又不辞辛苦亲自录制了这些诗词的吟诵和讲解;4年前,坐在轮椅上的她依然给南开大学新生讲了开学第一课。
叶嘉莹教授曾创造过一个独特的概念:“弱德之美”,即“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她的诗词中充满了这种“弱德之美”: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点滴,以深邃的思考探索着历史的轨迹。
叶嘉莹在晚年时说道:“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