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9月05日> > 总第3225期 > 11 > 新闻内容
教家长陪娃画一幅画,竟读懂了孩子的“心理B超”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绘画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学习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指导者们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家长借助绘画为载体,去组织、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近日,一堂针对全省家庭教育指导讲师的“向阳花”行动直播课堂火了。课堂中,主讲嘉宾、湖南省心理卫生协会艺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严虎用一张孩子的粉笔画,鼓励指导者和家长们通过涂鸦和绘画读懂、了解孩子内心隐藏的感受。
据悉,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在全省启动后,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今日女报/凤网积极组织专家研发“1+N”堂标准化课程。其中,N为品德教育、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建设等家庭教育指导课,陆续通过直播的形式面向全省家庭教育指导讲师进行培训,旨在全面提升全省1万场家庭教育指导课的质量与水平。目前直播课堂已开展主题直播3场,累计观看数超50万人次,互动、点赞量超10万人次。  

 孩子的画会说话  

当下很多家庭最难解决的矛盾就是亲子关系,因为生活琐事、学习等,孩子的各种行为父母无法接纳,导致亲子关系破裂。但有调查发现,绘画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绘画心理学,是根据心理投射原理,来解码绘画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名从事绘画心理学研究十余年的学者,严虎告诉记者,孩子笔下的绘画,看起来稚嫩、简单,但从一些元素出现的频率和排列方式,能看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
“这是一个10岁女孩画的《我的家》,孩子说,背靠大山的小房子就是自己的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住在这样一座房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常来说,如果向孩子询问对家的感受、对父母想说的话,孩子可能很难直接用语言完整地表达,但通过绘画可以知道他们内心的答案。
而绘画这一“工具”,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绘画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状况、发育水平。其次,绘画可以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释放和表达的出口。最后,它可以作为家长和指导者们打破孩子‘心防’的工具,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方便和孩子建立更好的关系。”
严虎告诉记者,遇到有着不同问题的孩子和家庭,自己会设置不同的绘画主题。比方说孩子自卑,就先让他们画“树”,投射出他们内心的状态和想法,告诉家长多用积极正向的心态来欣赏孩子。“梦想、家庭、生活,孩子们的画作就是一张‘心理B超’,只要足够用心,就能发现蛛丝马迹。”  

 家长要了解绘画心理学

严虎曾接触过一个9岁的女孩小丽(化名),她在家天天玩手机,不写作业,经常和家长拌嘴,而严虎最初和小丽语言沟通时也遇到了障碍。这时,他让小丽画了一张“家庭动态图”,一下就发现了症结所在:爸爸和妈妈都在玩手机,而她自己一个人在看书。
“后来,孩子就说了一句话:‘爸爸每天回家只玩手机,妈妈就生气,我一个人看书,怎么看得进?’”严虎当即和小丽父母说明了情况,告诉他们应该言传身教,好好给孩子做榜样。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了解一点绘画心理学。”严虎说,家长通过画,可以有意识地识别孩子的状态和情绪,也可以通过绘画和孩子沟通。他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画一幅“全家福”,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看画面大小,反映孩子本身自信程度;看画面完整、精细程度,反映孩子自我认知程度;看画中人物间的距离,反映人物关系亲疏远近;看画中人物先后顺序,反映人物在孩子心中重要程度等。   

孩子画画改变的家庭关系


绘画育儿的方法也惠及了严虎自己的家庭。一次,他让女儿画了一幅全家福,但最后发现画中只有孩子和妈妈,女儿的解释是“没有地方画了”。
严虎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陪伴孩子太少,“父亲”角色的缺失,反映到了孩子的画中。于是他挤出时间,和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当夏令营结束再次让孩子画全家福时,女儿首先画的就是爸爸,其次画了自己和妈妈。“绘画也扩展了亲情交流的方式,一张画,就是孩子的一句心里话,看懂孩子的画,也就是看顾了这个家。”严虎说。
很多宝妈头疼孩子写作业磨蹭、赖床、厌学等,总是逼孩子,却总是适得其反。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关键。严虎说,聪明妈妈可以利用绘画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孩子。
“有个孩子不想写作业,我建议让孩子先画幅画,一边释放、缓解压力,一边有一个心理缓冲,画完之后孩子就主动坐回书桌了。”严虎说,很多时候,孩子对抗的是父母的催和逼,越催越慢。当家长能耐下心跟孩子聊聊天、画幅画,玩一会,磨蹭的问题就能一应而解。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