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9月05日> > 总第3225期 > 8 > 新闻内容
家长追回孩子“巨额打赏”受阻,这点原因很关键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现象频发,部分家长在孩子初次发生此类行为后,监管措施未能及时跟上,甚至存在误解,以为仅凭“未成年人打赏”之名便能轻松从平台全额追回损失,但事实并非如此。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结一起未成年人二次打赏主播案,10岁男孩的妈妈希望全额追回孩子打赏主播的14万元,却未能获得法院支持。
是不是所有未成年人给出的网络打赏都能全额追回?近日,长沙市发生的一个案例也给出了答案……

  案例
长沙13岁少女30天打赏主播近6万元,家长申请退款遇阻


今年上半年,在长沙工作的刘先生和妻子肖女士发现,13岁的女儿梅梅在短短30多天内,通过某短视频平台为主播“送礼物”,花费了近6万元。
这一巨额消费让这对夫妇措手不及,他们随即展开了退款申请之路,但过程并不顺利。
梅梅目前就读于初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她曾跟随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梅梅逐渐习惯了使用妈妈的手机进行网购,并知晓了微信支付密码。
起初,她的小额消费并未引起家长的注意,直到最近,刘先生夫妇才发觉事态的严重性。
据刘先生介绍,他们最初是发现梅梅给同学转账后,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惊讶地发现,梅梅于2023年11月6日至12月9日期间,在短视频平台上频繁打赏主播,消费金额高达57527元,其中,有一次甚至在短短20分钟内为一名主播花费了3.8万余元。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经济负担,刘先生迅速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却被告知此类情况不属于刑事案件范畴,无法立案。
随后,他转向短视频平台,以对梅梅的打赏行为不知情为由,提交了退款申请和相关证据。
然而,平台的回应却让刘先生感到失望。平台客服认为,在刘先生提交的资料中,有部分内容显示出“家长同意孩子消费”的迹象。
原来,在肖女士更改微信支付密码后,梅梅通过网络教程获取了新的密码继续打赏,并删除了部分付款记录和银行卡提示短信。这一行为让平台认为,家长在此事件中也存在一定的监管失职。
经过协商,平台最终决定只能为刘先生夫妇退款70%。
对此,刘先生表示无奈但也接受了这一结果。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均为化名)  

 说法
平台退还金额要根据实际情况商定


近年来,因未成年人网络充值打赏引发的消费纠纷频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此现象,家长、法律界及网络平台均在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除传统的法律诉讼外,家长更倾向于通过协商、调解来减少经济损失,这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为处理此类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未成年人)的高额打赏行为,若非其年龄、智力所能理解或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其法定代理人有权主张撤销。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的处理规则,明确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在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下的打赏行为,均可请求平台返还款项,这为家长维权提供了法律支持。
然而,许多“巨额打赏”“多次打赏”事件的发生,与家长的监管不力密切相关。家长在接到平台提示后未能有效干预,甚至主动提供支付密码,纵容了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这既是对家庭经济的不负责任,也违背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职责。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家长试图利用孩子身份逃避责任,这种行为不仅不道德,也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在判断打赏行为是否由未成年人实施时,法院会综合考虑观看内容、打赏时间、金额等因素,家长若未尽到监护责任,存在明显疏漏,平台有权拒绝全额退款。因此,强烈建议家长加强网络监管,不仅要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更要做好支付账号的安全管理,避免孩子轻易获取支付密码,从而减少非理性消费的风险。
同时,也要提醒家长,面对市场上宣称能“包退款”的打赏退款服务应保持警惕,这类服务往往存在诈骗风险,即便是专业律师也无法保证百分百成功退款。家长应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切勿轻信虚假宣传。
对于平台方而言,应承担起监管责任,开发更先进的系统来识别并限制未成年人的打赏行为,防止其沉迷网络。平台可通过实名认证、消费限额、家长控制等措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为安全的网络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