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她心脏“缺”了一块,呼吸衰竭、命悬一线,最大的愿望是能活着;十年后,她“补”回心脏,容光焕发、步履平稳,希望能和女儿一起上青藏高原,看日照金山……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记录了一个医生与患者跨越十年“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浏阳女患者陈娟捧着自己栽种了几个月的蝴蝶兰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与十年前救治她的医护人员度过了重生后的“10岁”生日。
他将她抢回“人间”
陈娟知道自己的“心”有问题,是在20年前的入职体检中,医生说她的心脏存在房缺。但当时她对疾病的认知不够,并没有及时进行手术。
2009年,陈娟生下了女儿。尽管因为心脏房缺的问题被医院列为高危产妇,但生产过程还算顺利,母女平安。本以为心脏的毛病不会再找上自己,但生产之后,她的身体和生活出现了很大的负担:喘不上气。
就这样,她揣着“缺了的心”,过了十年。直到2014年,一次突然的晕倒,她被送到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陈娟的心脏存在3cm的巨大房缺,且存在重度肺高压。医生看着她发紫的面部,给她下了艾森曼格综合征的诊断,并告知只有通过心肺联合移植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
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在世界医学界都是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特大型手术,还面临着供体短缺、并发症多、花费大等问题。
“我能活下来吗?女儿怎么办?家里会不会被我拖垮?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带着忧虑和一丝希望,陈娟辗转了湖南各地的医院,甚至还打算去北京求医,但最后,她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唐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他第一次见到陈娟时,就下决心要给陈娟一次“重生”的机会。尽管当年此类心脏手术的风险极高,他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2014年7月8日,陈娟进入了手术室。几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但所有医护人员仍没有放下心: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在术后极易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可导致心脏衰竭、危及生命。于是,陈娟被转入了ICU,两个多星期后,她被医护人员“抢回”了人间。
治好了病医好了“心”
“说实话,在ICU的那段时间,我真以为自己快要死了,眼睛努力睁也睁不开,只听见机器嘟嘟地响。”恍惚间,陈娟只能记起在病床前日夜看护的医护们:无法打麻药,做导管引流时钻心的疼痛传来,她抓破了护士的手,但对方一声都没吭;医护时刻监测她的生命体征变化,每天都会根据生化指标及心功能变化调整药物,积极救治……
刚出ICU时,陈娟就跑去了护士站上秤,从100多斤瘦到只有80斤。因为治疗过程需要切气管,护士们剪掉了她十分爱护的过腰长发。
“治疗的过程真的很艰难、痛苦,如果没有他们的温暖与鼓励,我很难挺过来。”2014年8月9日,陈娟平安出院,而她与医护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我留了几位医生和护士的联系方式,一直向他们反馈我的身体状况。指标维持较好的时候,他们会给予表扬;当身体出现小异常的时候,他们也会告诉我在用药、生活习惯等方面调整,‘批评’我偶尔的‘任性’。”
十年过去,医生“补”好了陈娟的心,也让她迎来了崭新的人生。她辞去了工作,开始接手家里的土特产生意,还清了因治病欠的外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品进了医保,每个月的花费一千出头,是她和家人能够负担得起的价格;她积极参与着医院组织的病友活动,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鼓舞更多人顽强勇敢对抗病魔。回想起过去的经历,她决定在十年这个特殊的节点,来到医院,和医护们庆祝自己的新生。
如今的陈娟,身体状况良好,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期待。“曾经,我最大的愿望是活着;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西藏,上高原,看日照金山。我已经和女儿约定好了,等她高考结束,我们就一起出行!”陈娟还把这趟提前计划的出行告诉了唐浩,得到了医生肯定的回复:“带好氧气瓶,祝‘老朋友’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