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7月25日> > 总第3219期 > 5 > 新闻内容
中医院有“洋医生”:针灸拔罐样样精通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通讯员 陈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身白大褂、一口流利的中文,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处方……不承想,去中医院看诊,把脉的却是“洋医生”?
近日,有网友拍视频记录自己的就诊经历——原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门诊,有一位马来西亚实习女中医,她叫黄舒雯。
黄舒雯在湖南学习中医5年,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马来西亚,开一家中医诊所,治病救人,让世界更多人认识、了解、爱上中医文化。”

  儿时种下中医梦  

“我来给您把个脉”“最近是不是经常熬夜、喝冰水”“有一些脾虚和湿邪”……7月22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医院见到马来西亚女孩黄舒雯时,她正在病床前,和几位中国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耐心地给患者问诊,并不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今年26岁的黄舒雯,是马来西亚籍华裔,在中医这方面,可谓有着“家族传承”。“我外公和舅舅都曾经是一名中医师,我从小就是在外公的中医馆里长大的。”
黄舒雯记得,小时候一头疼脑热,身边同龄的小孩都要去医院打针,但外公总是为自己搭脉,开一剂很苦的中药,没多久身体就好了。“以前在马来西亚的中医馆也不算多,每当看到外公给病人推拿、针灸、正骨,我都觉得特别神奇。”
2019年,黄舒雯本可以留在家乡的学校学习西医和营养学,但一封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录取信唤起了她儿时对中医的好奇和向往,她毅然离开家乡,来到湖南求学。
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黄舒雯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便是“语言”——在马来西亚,上课、交谈一般都是用英文或者是马来文,而在中医药大学的课堂上,教材是文言文,老师上课说的还是“塑普”!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和深奥学说更让黄舒雯产生了“一入中医深似海”的感叹。为了心中的“中医梦”,黄舒雯发了狠,决心要好好学习这门深奥无比的“学问”。
“像《黄帝内经》《伤寒论》都是古文形式的,想要理解得透彻,需要反复背、多实验。”一学期下来,黄舒雯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满了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过的各种病症和药方。“我和留学生室友常常相互把脉,对比着教科书,在手臂、背部比画,记忆穴位,甚至从生活习惯、吃食都开始逐渐贴合起中医的方式。”
渐渐地,黄舒雯从中医典籍的字里行间,更加体悟到中华传统医学蕴含的独有的魅力:儒家之“仁”、道家之“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文化与哲学,与西医迥异。“除了我了解的推拿、针灸之外,还有拔罐、刮痧、艾灸、望闻问切……中医的涵义不只是医学,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
来到中国的5年,黄舒雯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不仅获得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类国际学生全额奖学金,还在去年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学生竞技,拿下了二等奖。   

患者眼中的外国女中医  

今年5月,黄舒雯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问诊、记录状况、向患者科普中医常识……这是她的工作日常。
“患者会不会信任和认可外国中医?”初入医院,这是黄舒雯常思考的问题。
但在临床一线待久了,黄舒雯发现,病人最关心的还是医术和疗效。“我最擅长的就是针灸和拔罐,当我找准穴位、做出准确的诊断,直到他们的病症好转,他们会朝我竖起大拇指,夸我厉害。”于是,黄舒雯放平了心态,不再因为自己的“外国人”身份而尴尬。“老师们很照顾我们,遇到一些疑难病例都会带着我们一起看诊。”
作为马来西亚华裔,黄舒雯也一直关注着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开花。黄舒雯告诉记者,在马来西亚,如今已有多家中医馆,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民众成为中医药的获益者和推广者。
“我的很多女性朋友知道我在学中医,常常向我咨询一些生理期的健康问题。我除了告诉她们如何治疗外,也会分享一些泡脚、艾灸的生活‘窍门’。”黄舒雯告诉记者,尽管这可能和马来西亚的一些生活习惯有差异,但她的朋友们也非常乐意尝试。
在医院,黄舒雯的实习生活还将持续10个月,而这之后,她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求学之旅也将告一段落。不过,她关于未来的计划仍与中医相关。“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学习深造,之后回到马来西亚,开一家中医馆,尽自己的努力将中医发扬光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