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7月11日> > 总第3217期 > 14 > 新闻内容
人生三乡
新闻作者: 文/郭光文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是一缕灿烂的阳光,冷寂时能够带来难得的温暖;是一处宁静的港湾,孤单时能够领取停泊的船票;是一只生命的摇篮,追忆时能够找到过往的轨迹。因此,古人把少年时期背井离乡、中年时期衣锦还乡和老年时期告老回乡概括为“人生三乡”,其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少年时期背井离乡。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离家时,留下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家乡是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他把“不独亲其亲”和“老吾老”的传统美德升华为革命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忠、最大的孝。”在这种家国情怀和忠孝理念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投身革命建设,献身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许世友8岁离乡,后来从军成为著名开国上将;孙福有9岁离乡,跟随杂技班学习演艺,后来以其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杂技马戏之父”,等等。
“梦回故里衣锦还,桃花柳絮满乡关”——中年时期衣锦还乡。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后,宴请家乡父老,并借酒助兴,吟诗作对,即席创作了千古传诵的《大风歌》,即“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前两句直抒胸臆,在奔放的豪情中尽显踌躇满志,后一句袒露内心,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整首诗展示刘邦在打江山上的雄才大略和在守江山上的深谋远虑。
不过,任何事情都得掌握一个度,衣锦还乡亦如此。唐末,吴越武肃王钱镠一统两浙后衣锦还乡,建造豪宅,每逢回乡都前呼后拥,排场很大。其父钱宽对此很不满意,每次听闻他来,都有意避开。他也仿效刘邦,高唱《还乡歌》:“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只是他的《还乡歌》冗长晦涩且通篇充满了溢美之辞,没有《大风歌》简洁含蓄的思想深度。所以,后人在谈及钱镠衣锦还乡时颇有微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老年时期告老回乡。
唐代诗人贺知章辞官时已八旬,当时他写下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两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对故土的眷念,更深刻地体现出一种人生态度和选择。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告老回乡这一方面更是感人肺腑。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2003年离开领导岗位,便一头扎进了湖南省岳阳县西冲村老家,白天修桥铺路、养鸡喂鸭,与人民群众一起奔小康;晚上走村串户、嘘寒问暖,同乡里乡亲把酒话桑麻。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1988年退休后主动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在山秃水枯的大亮山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了价值3亿元的莽莽林海。这些先贤伟人落叶归根、泽被桑梓的善举,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谱写了当代乡贤文化的崭新篇章。
人生三乡,从表面上看是反映生命征程的不同阶段,但从本质上讲是彰显人生在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为公天下、不负人民,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切实做到背井离乡为造福人民,衣锦还乡为回报人民,告老回乡为献身人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