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盛夏时节初绽,清秋时节盛开,从夏至秋,随处可见。其花形似牡丹,花大而美,有“初妆花”美誉,古人常用来形容美人容颜,“照水芙蓉镜里花,初妆美人隔轻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妙句在诗词王国的灿烂星空中可谓多矣。
芙蓉花叶片呈卵状心形,托叶为披针形,花萼则为钟形,果实为扁球形,因生于陆地,属木本植物,故名木芙蓉。随光照和气温变化,芙蓉花一日之内会出现三次变色:晨曦之中多为白色,午间则为粉色或者淡红,夕阳之下又是深红。芙蓉花因一日三变,故又得美名“三变花”。
我常去沿河风光带散步,南北两岸的步道随小河流水斗折蛇行,曲径通幽。南岸芙蓉,树高枝粗,好比粗线条简笔画,简练粗放。远远望去,绿叶之中,花蕊冒出来,花朵开起来,护栏之外临水盛开、倒映水中,与蓝天白云水乳交融,风姿绰约不群;北岸芙蓉,生性细腻,树不甚高,枝叶甚密,如工笔画,花叶高低错落,在道旁斜坡上披散开来,桂花、黄槐、菊花几乎同步开放,层层叠叠的金黄,成了“三变花”的陪衬,在大地上铺开多彩的画卷。南北两岸隔水相望,岸上的、水中的芙蓉相映成趣。
宋朝人多风雅。浣花女潭畔赏芙蓉,便作《潭畔芙蓉》诗,自信而诙谐道:“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一抑一扬,巧借“容”与“蓉”谐音,极写“妾容”胜“芙蓉”。千年之后,似乎还能听见浣花女俏皮的笑声破空而来,让人忍俊不禁。两岸赏花人说说笑笑,南岸看北岸,北岸看南岸,你站在岸边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对岸看你,彼此成了彼此的风景。
芙蓉花一年开花三次,第一次在6月,第二次在7月至8月,第三次在9月至11月。“十月芙蓉正上妆”,深秋十月,芙蓉花最灿烂,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晏殊曾作词“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描述芙蓉花在重阳节前与金菊争奇斗艳、节后落叶纷披,以此刻画出芙蓉的“妖艳”。
自大唐以来,因芙蓉花之美冠绝群芳,独享尊荣——“花中之王”,观赏芙蓉遂成盛事。赏花之外,种花也成风尚,从旷野至庭院,流行开来。湖湘大地广种芙蓉花,因唐末诗人谭用之有诗句“秋风万里芙蓉国”,遂得“芙蓉国”雅称。无独有偶,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因其爱妃花蕊夫人爱芙蓉花,诏令成都城里大量栽种,每逢芙蓉花盛开时节,“四十里如锦绣”,芙蓉花成了成都市花,成都便有了“蓉城”这一美丽别称。
除了具有可观赏性,芙蓉花也有实用价值:茎皮常用于纺织和造纸;捣浆染丝可成帐,名曰“芙蓉帐”,白居易《长恨歌》中曾作“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新鲜芙蓉花可食用,生吃或制成各种菜品,或做成芙蓉花鸡片、芙蓉花雪霞羹、芙蓉花粥等美食;可药用,味辛性平,归肺肝经,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群芳谱里如芙蓉花“好看”又“好吃”的,不说绝无仅有,实在罕见。
芙蓉花的花语极其丰富——纯洁、高尚、温柔、坚韧,且寓意吉祥,赠礼之首选,送给所思所爱之人更是浪漫:“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时至今日,芙蓉花赠礼更是别出心裁——搭配赠送,寓意更为丰富:搭配牡丹,寓意富贵;搭配桂花,寓意夫妻和睦;搭配文竹,寓意吉利;搭配满天星,寓意快乐。
“山中发红萼”且“纷纷开且落”的芙蓉花,染尽人间烟火,又不困于人间烟火。从夏至秋,芙蓉花怒放的生命,鲜活饱满,令世人为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