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6月27日> > 总第3215期 > 14 > 新闻内容
品瓷
新闻作者:文/程应峰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到青花瓷,想起小时候,家中阁楼上就有两个白底蓝花胖瓷坛。肚子大大的,坛口小小的,里面总是装有炒花生、炒蚕豆、炒苕片、爆米糕。我们嘴馋了,就会爬到阁楼上去找吃的。家中长辈叮嘱,一次只能抓一把,不可贪多。
那坛口小啊,每次伸手进去,若想趁机抓上一大把,有心将欲望塞得满满的,手便无法拿出来,便只能恰到好处地抓上一小把。无疑,小小的坛口是教人节制、自律的绝妙方式。这一尘世的瓷坛,竟然也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而青花瓷的“青”,何尝不是寄寓美好愿望呢?读书做学问,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百姓心中最渴望的天是“青天”,就算人生陷入绝境时,还可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青”的分量。青花瓷的古朴典雅、唯美写意,符合文人的审美取向。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收藏青花瓷,常常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抱负,也就是因为它绝妙的寓意吧。
我想到曾读过的一首诗,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竟一直存留在我从青年走向老年的记忆之中。那是我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
穿梭于千年瓷都景德镇,入眼的都是新奇喜悦。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似乎都是陷在瓷器里的。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悦而感叹。难怪有人说,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
来到景德镇,你可以选一家陶艺工作室去体验。工匠会悉心讲解陶瓷制作的过程,即经过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制作步骤,才能够烧制出精美的陶瓷工艺品。“玉不琢,不成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中。所以,你不妨亲自动手一试,从中感受凝聚耐心、智慧和沉静的匠心精神。
景德镇的陶瓷博物馆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涩胎龙舟瓷雕”。龙舟由龙头、龙尾、龙身构成,舟体精雕细琢、纹络齐整、线条顺滑,龙头栩栩如生,舟上亭台屋檐无一不用细密的精致花纹点缀,而舟中人更是动作神态各异。这是匠心独运的工匠们将制瓷传统工艺拿捏得炉火纯青的缘故吧!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瓷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千年以来,瓷都特有的传统文艺范似乎从来没有更改过。与瓷相遇,相遇的是一份生命中的美好,无论是读还是听,都需要静下心神慢慢地品。用心品瓷,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