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一直是有识之士的不变追求。从三国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劝说,到唐代白居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的警示,再到北宋王安石“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的告诫,其阐述的无一不是这个道理。
历史前进到今天,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们不仅是这种优良品质的集大成者,也是这种价值追求的忠实践行者。井冈山时期,部队规定连以上的机关干部夜间办公可以点3根灯芯,可是毛泽东同志为了节省用油,坚持只点1根灯芯。毛泽东同志在极端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条件较好的和平建设时期亦如此。他曾经尖锐地指出,“贪污和浪费都是极大的犯罪”,并且时时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毛泽东同志逝世后,在他众多遗物中,大家发现他用过的毛巾打了54个补丁、穿过的睡衣打了73个补丁,令人潸然泪下。
邓小平同志一生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他到基层调研时,为了节省国家开支和减轻地方负担,经常自带一些食物和用品,晚上休息不住宾馆,而是吃住都在火车上。有一次,邓小平同志去大西北调研,连续在火车上住了28个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同样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福建古田,习近平总书记同基层代表共进午餐,吃的是红米饭、农家菜和南瓜汤;到陕北梁家河,他和乡亲们一起吃的是荞麦饸饹、油馍馍和麻汤饭。
这些先贤伟人的身体力行,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以俭修身和以俭兴业的风气。
但也毋庸讳言,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俭”二字逐渐淡出部分人的生活,诸如前面所述的铺张浪费行为时有所见:大手大脚、大操大办,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者有之;游山玩水、胡吃海喝,花天酒地、骄奢淫逸者有之;煮鹤焚琴、挥金如土,暴殄天物、害虐烝民者亦有之。这些现象虽然不是很普遍,但其危害不可小觑,它既浪费了存之有限、生之艰难的物质资源,又践踏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更背离了以民为本、服务人民的宗旨观念,务必加以戒除。
当然,我们倡导节俭和反对浪费,并不是要简单地用过去的条件来苛求今天的生活。人们在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尽情享受美好生活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一掷千金、挥霍无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在思想上把这个观念树牢。须知从整体上讲,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现象和城乡贫富悬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富带后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之责。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讲排场、摆阔气和以奢为荣、以俭为耻的错误倾向。
崇尚节俭、反对浪费,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我们在任何时候,既不能把觥筹交错当作是“友谊万古”,也不能把一日三餐胡吃海喝误为是“美好生活”,也不能把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出手阔绰看成是“身份象征”,而是要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尊重的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果实,折射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的是当代社会的文明风尚,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崇尚节俭、反对浪费,需要严格的法规制度保障。我们要建立和健全戒奢以俭的法律法规,使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这样节俭者就能获得及时褒奖,奢侈者就能受到应有惩罚。
崇尚节俭、反对浪费,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奋斗。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争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践行者和推动者,自觉做到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切忌“利小而不为”。只有这样,崇尚勤俭节约和反对奢侈浪费才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