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2月29日> > 总第3197期 > 11 > 新闻内容
不足5000人的小村,为何走出20余位教授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雯倩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株洲醴陵,有一个位处湘赣边的小村庄——美田桥村,自古是吴楚咽喉、边陲重镇。沿着崎岖山路蜿蜒而上可直达会真山顶,极目远眺,湘赣两省数个乡镇可尽览无遗。这里民风纯朴,英才辈出,是醴陵市三大文化古村之一。
美田桥村有1041户、村民4850人,却曾走出超过20位教授学者。村里有座万寿宫,在万寿宫的古戏楼上,自古就悬挂着一块匾牌,上面刻着三个烫金的大字——学好样。而告诫人走正道、学好样、重耕读的劝世哲学在美田桥代代相袭。
 
耕读传家,
村里走出20余位教授
美田桥这块“学好样”的匾牌是清代一位名叫陈仲山的举人题写的,它背后有一个传说般的历史故事。
传说万寿宫供奉的这位“福主”真名叫许逊,是三国时期的“元老”。许逊在位时居官清廉,名声极佳,曾在云游路上为民除害、根治水患,深受百姓爱戴。许逊死后,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立祠。
在世世代代传袭劝世文化和对清廉的拜恩中,美田桥村民悟到一个道理:做人要清清白白,处世要平平淡淡。
“我们老一辈人有个说法,叫做‘小康克大难’。大意就是说,人不要大富大贵,小康无灾就最好。”2月27日,美田桥村妇联主席胡金兰对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美田桥人的认知并不停留于“小富即安”的小农观念,在做人做事上,他们还要追求更高的目标,“老一辈常说,要讲求‘淡泊明志’”。
“刘”是美田桥村的大姓。据美田桥村的刘氏族谱记载,最初在1836年初建祠堂时,刘氏家族的初祖刘晖就考虑到要激励后代,因而,祠堂并没有以“刘氏宗祠”命名,而是经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刘氏族人最终将祠堂定名为“荣甲堂”。
荣甲堂还设有一个分祠,名叫“三谟堂”。“三谟堂”的“谟”是谋划的意思。村民们说,虽然传到现如今,刘氏先祖们究竟谋划何种宏愿已无法考证,但代代相传的宏愿与耕读有关。
在公祠的中堂上悬挂的一副对联,上写:“一片心齐家治国,两件事读书耕田。”代代村民把耕读当齐家之本,认为读书要读出“高才”,耕田要耕出“高手”。
荣甲堂建祠堂时,祠堂里就办有私塾,后来,私塾更名为“力行学校”。力行,就是奋发努力、知行合一的意思。胡金兰介绍,美田桥很多文化名人就是从力行学校走出去的。近代以来,这个不到5000人的小村落,先后走出过20多位专家教授,分别成为清华、北大、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多所国内一流大学的专家学者,如历史学家刘彦,湖南大学原教授、曾任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刘旋天,武汉大学教授、曾被瑞典皇家工程学院加冕技术科学博士刘晨晖等,他们都曾受益于美田桥耕读乡风的影响。
 
打造“学好样”
的家风文化品牌
美田桥有一座无名烈士墓,被大家唤作“十三堆”,记载着抗战中十三位阵亡将士的动人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是美田桥“学好样”的典型范例。在美田桥人的观念里,“好样”要有使命担当,共和国的开国将帅刘文学的祖籍正在美田桥。
2016年,荆仙村与美田桥村合并组成美田桥新村,以刘梅荣为代表的乡亲和村里的有识之士成立了乡贤会、爱乡会。2018年,村里通过乡贤大会,引进资金筹划复建荣甲堂,并打造民俗馆与乡贤堂,广泛对困境儿童开展捐资助学。
“学好样”被列为了村小学的校训,被设计到学生佩戴的校徽和校服上,深入到课堂教学中。翻开《美田桥乡贤录》,美田桥村以“好样”为楷模,70余名乡贤在爱乡睦邻、 创业富民、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领域发挥作用。2020年3月,美田桥家风馆正式开放,300平方米面积的馆内设有特色书屋、百姓讲坛等六大功能分区,集文化传承、家风教育、科普研学、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学好样’这三个字,是美田桥村村民长期形成的共同精神信仰,也是醴陵家风家教建设工作中的其中一个典型。”醴陵县妇联主席邱素纯介绍,醴陵市妇联以家庭文化节为契机,持续探索打造村、镇好家风、好民风特色主题,营造好家风、纯民风、正党风、清政风。
株洲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漆帅花表示,近年来,株洲市妇联坚持以培育新时代家庭观为主线,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发挥“联”字优势、打造“特色”项目,突出“务实”作风,依托文明家庭行动、家庭文化品牌、家庭教育五大课堂、家庭关爱服务体系,将家庭儿童工作与传统文化、心理服务、儿童关爱、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广泛链接社会资源,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全市妇女儿童和广大家庭,积极推动全市形成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