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唐小芬是邵阳市北塔区北塔小学副教导主任,此前曾在乡村学校任教8年。这些年,她如母亲般呵护孩子们,坚持倡导家校共育,将山区100余名留守儿童送出大山。
求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2011年,唐小芬来到邵阳县塘田市镇三清苗圃希望小学任教。她还记得初到学校的情景:地面坑坑洼洼,房顶常漏雨,师生们都习以为常。她主动申请当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
很快,唐小芬遇到了难题——这里的孩子基本都是留守儿童,没人督促学习。要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决定先给予他们“缺失”的爱,“我常带着学生们一起做饭、吃饭、分享心事”。
渐渐地,孩子们打开心扉,开始向往起山外的世界。“读好书,才能走出去!”后来,唐小芬在放学后开设义务辅导班,每天将近两个小时,补习作业、复习功课,全班20多个孩子,她一个也不“放过”。
在乡村学校,唐小芬一直延续着义务辅导学生的习惯。2014年,她来到邵阳县塘田市镇中学任教。“当时有个说法,是说从镇里出去的孩子们没潜力,读了高中也考不上好大学。”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唐小芬心中蔓延。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她每天早上5:30起床,坚持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补习,两个班轮着来,直到晚上10:30送孩子回寝室睡觉才安心回家。就这样,8年里,唐小芬培养百余名学生走出大山、考入县城学校。
她让学困生走出迷茫
2020年,唐小芬来到邵阳市北塔区北塔小学。唐小芬印象最深刻的一名学生是刘超——一个个子瘦小的12岁男生。“孩子厌学情绪严重,每天都要快上完第一节课时才来教室,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在玩。”
一天深夜,唐小芬突然接到了刘超妈妈的电话:“帮帮忙吧,孩子离家出走了!”幸好孩子没走远,躲在了楼梯间里哭。“我把刘超领回了家,得知他出走是因为妈妈说了句‘你不争气,我们才过得不好’。”
唐小芬了解到,原来,刘超父母离异,妈妈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他。在刘超家,唐小芬和孩子做好了约定,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叮嘱妈妈多陪伴孩子,相互理解。“孩子自信不足,我便尽力调动他的积极性,缺少亲人陪伴,也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爱’”。因此,平时布置作业,唐小芬会适当给刘超减少题量,降低难度,只要每天按时完成,就会给予表扬;课堂上只要他能大胆发言,就会得表扬积分。“他还喜欢和我儿子一起玩,所以我每天会带着他一起上下学、看书。”那一年期末考试,平常语文只能考30多分的刘超一下考了70分。
3年的时间,唐小芬执教的科目在全区排名第一。每每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唐小芬的教育初心就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