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9月21日> > 总第3076期 > 10 > 新闻内容
历时730天!长沙女孩用蓝染“还原”16米《清明上河图》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9月15日,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上,一幅16米的蓝染《清明上河图》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一身旗袍的冯灿站在画前,向往来的观众介绍着蓝染这门技艺,这是她深藏多年的梦想。
冯灿是长沙市望城区蜡染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耗时730天埋头创作,用蓝染技艺还原这幅1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一朵朵“白花”是如何在蓝布上绽放魅力?跟着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镜头一探究竟吧!

各地学艺,她的蓝染梦深藏多年


冯灿的老家在娄底新化县,对于家乡,她最深的记忆就是“染布”。外婆和母亲会用一口大锅煮好染料,把布放进燃料浸泡,染好的布裁剪做成衣服、鞋面。
2009年,冯灿决定去贵州学艺。通过网络,她认识了贵州民族蜡染艺术大师杨成舟,“坚守传统的年轻人难得,你来,我就教”。
“我学的是画蜡。”绘制蜡花的工具是一种钢刀,一端缚在木柄上,精通美术的人也不一定使得好这把刀,在贵州待了半个月,冯灿很快学会了不同规格蜡刀的使用,连老师也对她赞不绝口。不过,她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那边染出来的布颜色深,花纹古老传统,产品单一。”于是,冯灿决定再去云南学习扎染技艺。
2011年,学艺归来,冯灿回了长沙,尝试开了一家蓝染店铺,但生意不好,一年多后就关了。这给冯灿带来了打击,“也许,我还需要沉淀”。于是,她暂时放下了自己的梦想,离开长沙,前往北京打拼。“那时,我也会想,是不是还有机会重拾起蓝染技艺呢?”
不久后,机会就来了。  

 古镇创业,她建起一座“蓝色”艺术馆

2019年,冯灿随丈夫去四川游玩,在一条古镇街上,冯灿被一家中式服装店吸引住了。她想:为什么不像这家服装店一样,将自己的“蓝染”工艺品,放在长沙的古镇之中呢?
2020年,冯灿在望城的靖港古镇,开起了一间“蓝染”艺术馆。
“想要让古老的蓝染焕发新的生命,就一定要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冯灿和丈夫一起,对作品的纹样、款式、包装等进行创新设计,创作出手包、壁画等蓝染文创小物件。50余种品类,上百款蓝染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关注。
一年多来,冯灿的艺术馆能维持数十万元的收入。“赚多少钱是次要的,我更希望这份技艺,被更多年轻人了解、传承下去。”
不是没有年轻人来向冯灿学艺,而是他们大多坚持不过半年。冯灿计划,之后向当地农村妇女传授蓝染技艺,“只要肯学,我都愿意无偿教授。”

  坚持创作,她用蓝染技艺还原名画

“馆内所有蓝染制品,都是手工制作。”这其中最特别的,当数一幅蓝染《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本就是一幅名作,‘还原’也是一种创新。”灵感迸发后,冯灿每天泡在艺术馆里,专心制作《清明上河图》。
相比起其他创作,这次创作需要尊重原画,不能有过多的个人想象。最难的莫过于描画图中神态各异的人。对于人物集中的画区,冯灿数不清画了多少次。
“不过,我仍然可以在原画的基础上,用线条构建出蓝染的美学。”因为热爱,即使手都起了老茧,冯灿也不觉得累。最终,历经两年,1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蓝染作品完成,一经展览,惊艳了不少人。
如今,冯灿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她打算再画一幅12米的蓝染《千里江山图》,“希望我能用线条的勾勒,展现出壮丽的美好河山”。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