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9月07日> > 总第3074期 > 14 > 新闻内容
溆浦县立女子学堂:向警予创办,男女生都收
新闻作者: 文/胡桂香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溆浦县立女子小学校的前身为溆浦县立女子学堂,它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校址设在县城西街的文昌阁。民国二年(1913年)重建,更名为县立女子小学校。因经费困难,几度停办。
1916年,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怀着“解放妇女”和“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到了家乡溆浦。在当地进步人士的支持下,她克服重重困难,改办了男女兼收的溆浦县立女子学堂,并自任校长,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重视新思想的传播,尊重学生个性,反对“驰骤之若牛马”的奴化教育。
接办这样的学校,无异新创。恢复女校一是需要经费,二是需要房子。向警予首先向县知事吴剑佩写信,要房要款。吴知事和向警予的父亲向瑞龄很熟,也想通过办学在该县扩大声誉,于是,他同意拨一部分经费,并将当地的节孝祠、昭君祠一并划给女校,向警予又从长沙聘请一批志同道合者前来任教。
是年底,溆浦县立女子学堂正式开学。向警予全家对学校非常热心,不仅向警予自己放弃在学校领取工资,父亲向瑞龄也把毗邻学校的一块橘园捐献了出来。向警予的五哥仙良、六哥仙铜对学校也是尽情关照。然而,12月20日,学堂正式开学,报名入学者却很少。向警予克服困难,到山区挨门挨户上门劝学,不少山里的家长被她的精神所感动,送女儿入学,学生逐渐增多了起来。她反对女子穿耳等陈规陋习,在开学典礼大会上,更是大声向学生宣告:“为读书而读书,为嫁个好丈夫而读书,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要做个新国民。”
当年,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男女学生在三年级以下可以同校,但以不同级为最好,而高等小学则可以同校而绝对不准同级。”为提倡新风尚,溆浦县立女子学堂破例兼收男生,实行男女同校、同级学习,从招生上体现出其对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抵制,开县境办学新风。该校的办学宗旨和目的是为女界大放光明,通过办学使“合邑妇女因人学补习科,而为良妻,为贤母,为爱国之民,合邑童男女人国民科,而得健康,而具有国民道德及生活能力之初基;又有高等小学以补国民教育之不足,以为晋升研究之阶梯”,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民国七年(1918年)六月,为“逃婚”,向警予上书给县知事吴剑佩,请求辞去校长职务,校长由新民学会会员吴家瑛接任。向警予离任时,有学生7个班,并设有刺绣、缝纫等女子职业班,有教职工7人,一个高小班,四个初小班。她任职那3年中,不仅自己不领薪资,父兄等家人也大力支持,办学经费初期均由父亲帮助,后期则主要由县里拨给。在她的主持下,学校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聘请进步青年任教员,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办学3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8个班,300多名学生,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以后,该校由向望尘(女)担任校长,学校规模继续不断扩大。依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记载,女校已有1至6年级共设13个班,共有24个教职员,设有两个缝纫班、一个幼稚园班,共计五百多学生。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后,向望尘离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立第二小学校再度更名为溆浦县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一月,学校更名为县立第二小学,由张光楣出任校长直至1941年8月。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学校规模继续扩大,设13个高、初级班,另有缝纫班2个、幼稚园班1个、女乡师班1个。1946年9月,学校更名为首善镇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9月,该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溆浦城西完全小学。1952年,再度更名为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同时,学校将向警予就义的5月1日定为校庆纪念日。1978年,为纪念向警予烈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决定将学校更名为警予学校。1984年1月,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溆浦时,曾为学校题写“警予学校”的校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