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河默默流淌了千年万年,逝水年华中波澜不惊,也许是年年岁岁的积淀,终于在现代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黄克诚,这方水土引以为傲的人物,这不单是因为他为共和国的大将,更因为他大道为公、仗义执言的可贵品质。有人说,将鲁迅先生的名句送给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恰当不过。
九山河波澜不惊,默默流淌前贤的品质。它在不招摇不喧哗中,以滴水穿石之功,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历史。我不由想起,在湖湘大地,我亲眼所见的几位人物。
他们是凡夫俗子,虽无显赫的地位,但凭一己之力,创造惊世骇俗、事功卓著的“伟业”。
如常宁县庙前镇的“中国印山”,它以摩崖的形式,将2000多枚形态各异的印章,篆刻于大大小小的崖壁之上。造者吴国威,在年逾花甲之时,经年累月,凿壁造印,终成印山。再如常德石门的“逸迩阁书院”,高易两个家族举一己之力,穷穷数年,集书40多万册,成为全国私家藏书之最。
我从长沙驱车数百公里,来永兴县高亭司镇油市村军家桥,寻访一位叫陈远亮的老人。他是千千万万九山河儿女之一,普通而平凡,一辈子耕耘杏坛,从乡村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校长。
骄阳似火,我伫立于这座红色的小楼前,久久凝视毛体所书的“红色文化展览馆”七个大字。这座三层的小楼,共800多个平方米。不能称之为巍峨,但却是眼前这位只有微薄工资收入的“寒士”几乎耗尽自己一生收入,并动员全家倾尽全力打造的私家藏馆。
十年辛苦不寻常。很难想象,陈远亮以一己之力,竟然搜集了12万多件文物。其中以纪念毛主席的文物为最多,有些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极为罕见,十分珍贵。
当我随着陈远亮一一参观红楼的五个展馆,我惊讶这数以万计的红色文物,竟是由这位古稀老人一件件钩沉打捞,一件件排列组合,徜佯于这个小楼,在林林总总的文物面前,你会领略历史的风云翻卷,伟人思想的博大。
我们边走,边看,边议。陈远亮的话在耳畔回荡。“振兴乡村,振兴文化是首要。而文化中,红色文化最重要,尤其是年轻一代,更需要红色历史的教育。要不忘历史,赓续传统。”
这不是一种朴素的感情,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这座小楼,从2017年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近30万参观者,陈远亮和老伴以及儿女已全身心投入这项为信念而做的工作。
我想起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那个清晨,我和另两位作家在韶山的情景:四面八方涌向广场的人们,他们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他们以各种形式拜谒这位世纪伟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信仰。至少我在韶山看到了一种信仰,看到信仰的力量。当我将思绪从韶山拉回,放眼望去,新屋幢幢,柏油路平坦如砥,整治后的九山河岸芷河清,丰饶的土地上瓜蔬正盛,荷塘香远四野,好一派新农村的景象。
说到村里这些年巨大变化,陈远亮一脸的幸福,他是烈士的后代,当看到今天新农村的巨变,可以告慰先烈。
培根铸魂,方有前进动力。人心齐,泰山移。我又一次回望那座小楼,那里存放一颗赤子之心。他可以转化成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化人,润物无声,但它内在却有一种磅礴的力量,改变人的精神世界,改变山河。
我又一次将目光投向更远,九山河把下青村和军家桥串联起来,完成一次红色谱系的融合。
挥手告别,小楼已经走进了我的心中。车,拐过一弯,又拐过一个弯,回眸之间,小楼已隐于山水之间,但在我眼中,那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却愈来愈清晰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