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为了更科学、准确地进行养育,现在的年轻父母在抚养孩子上投入的劳动、时间、精力和金钱都大大提升,家里各种育儿书籍、育儿宝典堆成山,仍担心不够,互联网上不管真真假假的育儿帖子都要浏览一遍,甚至有的家庭育儿每月平均支出达5200元。然而,奇怪的是一些年轻父母一直在学习,却一直在踩坑。照着书养孩子,为啥还老出错呢?
现在的父母都比较注重学习,尤其是新手爸妈,希望能够用最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所以很多人从刚一怀孕就开始看书:每个怀孕阶段的发育指标、需要补充哪些营养、需要注意什么;孩子一出生,妈妈们就密切关注与孩子成长发育各方面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也习惯从书中寻找答案。
儿童的成长发育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相关的书本中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和科学的育儿理念当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父母,但照着书养孩子,并不是教条式的照着书养。
现在就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育儿误区,比如,有人提倡以毒攻毒式的反式育儿,孩子晚上看电视,不写作业,那就让孩子看个通宵。孩子沉迷游戏,无心学习,那就请假一周让他打游戏打到够。用魔法打败魔法,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还有此前曾引发争议的提倡“孩子哭了不要抱,不哭才能抱”的育儿观,实际上,一些父母操作后却差点发生孩子照料不当的后果。
其实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许类似,但过程和细节却是千差万别,如果只照搬书上的方法,会发现很多时候并不“灵验”,甚至弄不好还会伤害孩子,或限制孩子的发展。所以,家长们可以适当地借鉴,但不能照搬全抄。
实际上,育儿就是育己。很多父母发现,书上的道理都明白,但是遇到事儿的时候,愤怒就战胜了理智,耐心更是无从寻找,实际上,最应该重视的并不是育儿知识或者理念,而是个人修养和成长。
阅读和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减少偏见、保持弹性、尊重多元,而不是变得更加狭隘、固执和自以为是。
读育儿书,听育儿课的目的应该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而不是从别人那里找到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速效方法。法无定法,所有方法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父母真正的成长是从他人身上寻求一种启示,拓展一种思维,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