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7月20日> > 总第3067期 > 12 > 新闻内容
善待孩子,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厌童”也是一种舆论霸凌#
尖叫吵闹、到处乱窜,扰得“四邻不安”……随着暑假到来,关于儿童在公共场所哭闹跑跳引发矛盾的各类新闻在网络上多了起来。打开评论区一看,不少人“怒气值”相当高,还有人提议应在各类交通工具、公共空间设置所谓“禁童区”。尽管不少人质疑这种“禁止儿童区”是一种新型歧视,但丝毫不影响部分人对这种行为的支持。“厌童”一词也攀上了网络热搜,有媒体发文指出讨厌小孩竟然变成了一股风潮,“熊孩子”何以成为争议话题?“厌童症”厌的到底是什么?   

善待孩子,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包容幼童应该是社会的基本共识。所谓“厌童症”的矛盾,我觉得更多的是发生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比如,父母带孩子乘坐高铁、飞机,高铁、飞机一直以来提倡安静氛围,但孩子的特性又是不安分的,如果遇到一些特别调皮的孩子,父母又欠缺必要的约束,经由舆论放大,这种矛盾才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被激化和放大。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自己还未婚育时,对于公共场所的“熊孩子”避之不及,但有了自己的宝宝之后,再看到那些对哭闹的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就平添了几分同情与理解。
亲身经历过的人会明白,那些哄不好孩子的家长,未必就是“熊家长”,尤其是1~3岁的孩子的父母。婴幼儿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好动爱叫实属正常。况且,并非所有孩子都无休止吵闹,也并非所有家长都不明事理,以个别不文明现象排斥整个群体,显然是不公平不理智的。
理解和关照都是相互的。社会对儿童应有基本的宽容,火车上设立儿童车厢,支持咖啡馆、餐厅划出“无儿童区”,貌似皆大欢喜,然而,将儿童与成人社会隔离开来,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每个人都是从幼时和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学会了社会规则,了解到应该如何与外界共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
当然,“熊孩子”同样要管教,两者并不矛盾。有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白承诺的意义,可以发展“合作精神”。这也意味着,从及时安抚到严肃沟通,家庭教育应当跟上孩子的年龄增长。没有人天生就明白规则、知晓秩序,都是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引导下慢慢养成的。作为进入社会前的必要一课,父母有必要将公共场合的界限意识从小就传递给孩子。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孩子也都会一天天长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传统的价值理念,善待孩子,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