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10月27日> > 总第3031期 > 13 > 新闻内容
物理学家杨振宁是怎么养成的
新闻作者:陈征宇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前不久,杨振宁老先生迎来了100岁生日,社会各界纷纷送上祝福。这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从2003年回国后,就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他最为大众熟悉的成就,是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众不知道的是,两人1956年发表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第二年即获得诺贝尔奖,这个获奖速度,在诺奖史上创下了纪录。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个基本革命”。
但这还不是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带着学生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统一了宇宙中除引力之外的另外三种力。
据统计,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规范场论的核心“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有6个“数学界诺贝尔奖”也是研究该方程得到的。
2000年,全球著名科技期刊《自然》评选人类千年来最伟大的20位物理学家,杨振宁是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这样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呢?我好奇地查阅了资料。没想到,原来杨振宁的父亲,就是一位知名数学家。
正应了那句老话:虎父无犬子。   2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数学博士,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复旦、西南联大等多所高校,鼎鼎大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都是他的学生。
但杨振宁未满周岁时,父亲就赴美留学了,只念过几年私塾的母亲罗孟华当起了启蒙老师,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教儿子读书识字。
每晚睡觉前,母亲还会给杨振宁讲二十四孝、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等经典故事,用中华传统文化教给儿子为人处世的智慧。
杨武之学成回国后,最初被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此时,杨振宁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父亲在家里设下一块小黑板,开始亲自教授儿子知识。
既讲语文、算术,也教英文、地理、生物,还念《古文观止》、讲历史名人故事,父亲广博的知识开阔了儿子的视野,也大大增强了儿子的求知欲。
渐渐地,父亲发现儿子在数学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天赋,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上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瓌”。意思是儿子天赋异禀,值得期待。
尽管如此,杨武之并不着急把儿子培养成数学大家。他认为,孩子要成才,必须先学文再学理,把人文学科教育看得尤为重要。
父亲先是亲力亲为,一有空就教儿子念中国古文和白话文,为儿子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他还请来外援:著名历史学家丁则良先生教了两个月古典文学;暑假时,又请历史系学生来教“四书”,杨振宁学得很快,不久就可以全文背诵《孟子》。
父亲其实很清楚,如果教儿子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数学知识,他也会学得很快。但在喝过洋墨水的父亲心中,传统文化知识始终是立身之本。
在杨武之心中,什么是该先教给孩子的,什么是不急于教给孩子的,都有着自己的计划。
杨振宁常会翻阅父亲书架上英文和德文版的数学书,但因为外文基础还不够好,总是看不懂解题细节。他每次请教父亲,父亲总是微笑着告诉他:不着急。
直到杨振宁16岁,该考大学了,父亲这才不慌不忙给儿子讲解近代数学的概念。杨振宁通过学习,感到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转而把目标对准了化学。
在准备大学的入学考试时,杨振宁自修了高三物理,这才发现物理更对自己的胃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
对于儿子的决定,父母没有任何干涉,坚定地相信儿子对自己的判断。后来的事实证明,杨武之没有强迫儿子子承父业、支持他学物理,是相当英明的。
不可否认的是,杨振宁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有着很大的关系;扎实的数学基础,也成了他在物理学理论研究上获得成功的关键助力。
31990年,马来西亚一位华裔学者给杨振宁写信,称自己的儿子是一位少年天才,12岁就高中毕业了,希望能把他送到美国来深造。
杨振宁回信道:让你的孩子像正常孩子那样成长……不要过于急迫地给他施加压力学数学或者其他科学。
在杨振宁看来,人生是多方面的,在十几岁这个年龄,应该让孩子在心理上、学习上平衡发展。这个认知,很大程度得益于父亲当年对他的培养。
杨武之的教育方法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是过早强求孩子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擅长某一科,并不代表他在这方面一定天赋异禀,让其过早接触他所谓有天赋的高难度学科,反而容易知难而退,效果适得其反。
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后的道路。
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支持他的选择,是家长应该做的功课。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传统文化知识才是父母最应该帮孩子扣好的“人生第一粒扣子”。父母为杨振宁自小打下的深厚人文文化基础,对他影响深远。
杨振宁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强调: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