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9月10日> > 总第2927期 > 5 > 新闻内容
驻守乡村36年,她的学生成了老师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老师好”“谢老师,吃饭没”……在怀化市辰溪县谭家场乡九年制学校所在的街道上,每走几步,谢华芝就会收到几声问候,住在街上的人要么是她的学生,要么就是学生的家长。
谢华芝是谭家场学校的数学老师,1984年来到当地的村小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至今已经36年。临近退休的她,最欣慰的是,曾经的学生纷纷回到谭家场乡,成为了新的乡村老师。

一间教室,两个年级的孩子一起上课
“来之前设想过环境会比较困难,但没想到会这么困难。”9月7日,57岁的谢华芝告诉记者,她出生在辰溪县谭家场乡,受父亲和兄长的影响,从小就想当老师。上世纪80年代,她从中师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谭家场乡小板林村小学任教。
谭家场乡位于辰溪县、溆浦县和沅陵县三县交界处,当时很多人生活贫困,面对一学期几十元的学费,不少家庭束手无策,“只好跟班主任打欠条”。但学校不收欠条,谢华芝就选择自己垫付。
当时,整个谭家场乡共有15个村子,其中有13所村小,“几块木板一搭,就是一间教室,一个教室里坐着两个年级”,老师给一个年级讲课的同时,还要兼顾另外一个年级的课堂作业。
“那个时候,小板林村没有自来水喝的。”谢华芝回忆,到了晚上,她会和同事们结伴去水井打水,供应老师和学生们第二天的饮用水。   

到学校20公里外家访,找回偷跑的孩子
1994年,谢华芝被调任到谭家场乡九年制学校,成为这里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
谭家场学校不仅有谭家场乡本地的学生,还有人来自沅陵和溆浦,大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比较远,需要寄宿。“2000年以后,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几乎维持在60%这样一个比例”。
很多学生刚寄宿时,还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连被子都不会叠”。
开学第一天,谢华芝就到学生寝室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叠被子、如何正确摆放物品、如何洗衣服……“每天都要教,直到他们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谢华芝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谢华芝还要随时防止孩子们偷偷跑回家。一次,班上的一个学生因为犯错遭到惩罚,偷偷跑了出去。谢华芝决定放学后去家访,看看孩子是否在家。
这名学生的家离学校有20多公里,在谭家场乡最高峰九角尖山的半山腰。因为没有车子,谢华芝只能步行,天黑了,目的地还没到,无奈的谢华芝只好借来手电筒,继续爬山。
庆幸的是,学生确实在家。等她和家长沟通好,准备返校时已是凌晨,附近的其他学生家长帮她联系了拖拉机。等回到家,她上初中的女儿还在家门口等待:“妈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
“我只管过我女儿一年,就是她上四年级,我当她老师的时候。”谢华芝说。为了管好自己班上的孩子,哪怕生产时大出血,她也只休息了40天就匆匆返校。父母去世时,她都没来得及见两位老人最后一面。   学生争当“小老师”,她是幕后军师
在教学上,教数学的谢华芝也尽量让学生们乐在其中。
谢华芝会根据班上每个同学的情况,课后因材施教,“学习好的同学就加大题目难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耐心辅导”。不仅如此,她还给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精心挑选了一位“小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定帮扶,谢华芝则“隐居幕后”,成为了“小老师”们的军师。
她记得,有一年,班上的学生小万(化名)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数学最差时考了32分,谢华芝安排班长小霞(化名)作为他的“小老师”。在小霞和谢华芝的共同努力下,3年后,小万的数学成绩已经可以考到80分以上。
在“一对一”帮扶过程中,“小老师”们一边竞争,一边交流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班上形成了一种‘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氛围”后,大家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
在当初的学生、如今的谭家场学校副校长杨文静的回忆里,谢老师的班级每次考试年级排名都是第一名。
30多年过去,谢华芝依旧坚守在谭家场学校,她的学生们也纷纷回到了谭家场教书。今年刚工作的罗倩坦言:“因为谢老师,我从小就有了成为数学老师的梦想。”
谢华芝还有一个小心愿:能够筹集到更多励志的课外书籍,通过老师奖励给孩子们,以此鼓励他们。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