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3月12日> > 总第2901期 > 14 > 新闻内容
隔离期,我放养孩子的这半个月
新闻作者:郑与点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除夕到元宵,是传统意义的“年”。因为岗位要求,煦爸长时间到单位值班,大部分时间,由我陪伴孩子在家隔离。这半个月,我没有催促儿子子煦写作业、上网课。放手由孩子自己规划作业进度和时间安排。我只是强调“自主学习应该伴随一个人终生。”
  我对孩子说,妈妈愿意每天和你一起关注当下,陪伴你阅读有思想的书、一起看电影和运动。于是子煦列出了计划:早晨起床后各自做早操;早餐时段交流疫情,分析各种信息;上午儿子写作业,我在线办公或做自己的功课;下午两点儿子玩电游一小时,希望我多睡午觉不要打扰;下午三点后他和我各自阅读;晚上一起观影。其中,上午、下午、晚上各有运动二十分钟。
  我认可了孩子的计划,建议增加家务环节,即妈妈做饭、儿子洗碗,轮流拖地。阅读计划是寒假开始时我们达成一致的计划:母子共读法国数学家米卡埃尔·洛奈的《万物皆数》,增强对数学之美的感知。此外,儿子推荐我阅读丹·布朗的小说《本源》,希望我多思考科学与宗教、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我推荐儿子阅读朱幼棣《后望书》,希望儿子增强对田野调查的认知和对人文精神的敬意。儿子自己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徐扬生院士的《摆渡人》,我读舒新城《我和教育》、黄晓丹《诗人十四个》、黎戈的读书笔记……
  我们还在家务时段听音频书:加缪的《鼠疫》。同现实关联,更能理解书中里厄大夫那句话“同鼠疫做斗争,唯一的方式就是诚实。”
  这半个月的晚上,我们共同观影。国产影片《亲爱的》和《地久天长》都聚焦于失孤家庭,令子煦更懂得孩子之于父母的意义。
  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和《我的名字叫可汗》,前者有浓郁的古印度风情和瑰丽想象,后者关于信仰、爱情、执着等。
  奥斯卡年度影片《寄生虫》和《小丑》令我们在沉重中省思。《黑水》令我们体知理想的纯粹与良知的坚韧。
  看过美国电影《传染病》后,我们对瘟疫多了理性的了解。发现瘟疫来临时都有欺瞒、混乱、谋求利益,都有制度漏洞和悲观的人性,亦都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和有良知有专业精神的知识分子。
  看过五集《切尔诺贝利》后,带给我们太多思索:私心,权衡,误断,一系列错误叠加,终成大祸。于是更懂得科学家的“天真”和对真相追索的价值与可贵。唯有在灾难中汲取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才能获得保护未来的能力和见识。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共同关注疫情发布。我读北野武的诗给孩子听:“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孩子更能体会,那一个个增长的确诊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同胞与死神抗争的痛苦,那一个个生命之星的陨落,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和家人的肝肠寸断。
  每天晚上,我都会和在省人民医院当护士长的妹妹通话。特地把免提打开,让孩子听到小姨的健康提醒,或者是小姨转述的支援武汉同事们的前线情况和感慨。我向孩子介绍许多国家的医生在入职时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孩子更能体会什么叫“医者仁心”,什么叫“使命与担当”。
  睡前,我和孩子交流,我强调情绪没有意义,情绪之后的变化、行动才有意义。我对孩子说,咱们一起努力,让自己每天变得更充实一点,这才是积极抗疫。现在,子煦建议我和他一起看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徒手攀岩》。片中的一句话:“爱要及时表达”让我深有感触。
  木心在《素履之往》书中写道:“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这个特殊的春节,我和孩子一起对各种信息进行的分析和思考,会参与建构孩子对生命的理解,对家庭的认知,对社会和国家秩序的认同。于我,也更强化了对个体意义的认知,“爱要及时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