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是衡阳市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因境内高山环抱,崎岖难行,被当地百姓称为“常宁的湘西、衡阳的西藏”,而且这里也曾经矛盾多发。
变化从2012年开始。这一年,王小荣调至常宁市司法局塔山司法所担任所长,他既做调处纠纷的“和事佬”,又当茶农的“护法者”——过去7年里,他在全乡调解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曾经“边散弱少穷”的高寒山区也获得了“湖南省千亿产业十佳示范乡镇”的美誉。
茶农“护法者”
“从事司法工作前,我是村长。”11月9日,王小荣告诉记者,1993年抱着“和村民打交道,我也行”的想法,27岁的他顺利通过当年的湖南省公务员考试,正式成为司法战线的一员。
2012年,王小荣从常宁市司法局洋泉司法所调任塔山司法所所长。刚上任没多久,王小荣就犯了难——“很多村民都说瑶语,听不懂!”等他好不容易向同事、村民求教,顺利过了“语言关”,更棘手的难题又接踵而来。
王小荣回忆,作为塔山瑶族乡人口最多的村寨,狮园村种植的山岚茶在衡阳市内颇有名气,曾一度是宋朝的贡品。也正因为这样,2013年4月,茶叶开发商阳平公司动了投资的念头。然而,对于当时习惯零散种植茶叶的瑶民来说,茶园规模化经营却是个“新鲜事”,不同观念的碰撞引发了剧烈的矛盾。
“当时,企业刚来村里打算买地规模种茶时,村民听说自家的山地要被‘卖出去’,顿时一大批人反对商家建厂。”王小荣回忆,不少村民念叨“我的土地被买走了,我们还怎么过”。后来,塔山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由王小荣牵头协调处理。
作为瑶乡司法所所长,王小荣理所当然地当起了茶农的“护法者”。接手任务后,他很快找到了化解这起纠纷的切入点——“满足村民的利益”。之后,从流转政策到优惠条件,再至土地报酬,他开始了逐寨逐组、挨家挨户地奔走相告。
“有些瑶民记性不好,又不识字,必须连着几天上门,重复说好几遍;遇到年长、只会说瑶族方言的村民,还得临时找‘翻译’。”让他欣慰的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终于将拟定的山地承包合同送到全部瑶民手中并签字。
更让王小荣始料未及的是,他的成功举动为后来塔山瑶族乡各村的茶叶种植难题,提供了典型的解决模板,为瑶民的钱袋鼓起来铺好了路。
如今,狮园村已成为全国农业示范村、湖南茶叶“十大最美茶园村”。
调解成功率达100%
除了帮助瑶民走上致富路,王小荣也没少调处矛盾,化解他们心底的“疙瘩”。
2013年6月的一天,塔山瑶族乡蒲竹村,不少村民突然找到当地一家水电公司“讨说法”。原来,村里由传统土坝筑就的蒲竹电站已运行多年,由于维修加固不彻底,造成土坝严重渗水,以致下游水田、旱地长期泥泞淤积,上游不少瑶民家中的田地却因干旱无法耕作。面对瑶民们的诉求,水电公司负责人的回应并不积极,这让现场的瑶民顿时来了脾气,并声称:“把另一个大坝也豁开,不让他们蓄水发电”。
当时,恰巧在蒲竹村走访的王小荣,得知消息后连饭也顾不上吃,当即赶往现场。之后,他组织瑶民代表与水电公司负责人商谈。一个月后,双方达成协议,该水电公司每年补偿800斤谷/亩。至此,一场积怨多年,随时可能爆发的矛盾彻底画上了句点。
这只是王小荣调处纠纷矛盾的一个缩影。过去7年里,他在全乡共调解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如今,他对司法工作依然满怀热情。“乡镇的司法工作的确很辛苦,但能把每一件事都顺利完成,让群众也满意,再累也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