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6月06日> > 总第2866期 > 16 > 新闻内容
少年也识愁滋味!湖南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5%-8%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实习生 刘聪 通讯员 石荣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9年4月,上海17岁男孩因妈妈的一句指责跳桥身亡;2018年4月,长春103中学两名女学生坠楼结束花季生命;2017年,16岁俄罗斯少年维罗妮卡·沃尔科娃被“蓝鲸”游戏教唆自杀身亡;2016年2月,出版史学专著的18岁天才少年林嘉文自杀去世……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少年因无法忍受“愁滋味”而选择放弃生命。一时间,“青少年自杀研究”成为中外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话题。
  6月1日,国际儿童节。这一天,第三届中美潇湘精神心理高峰论坛在长沙开幕——来自国内外的1000名精神心理专家汇聚,他们希望分享研究成果,避免更多的青少年误入精神的歧途。
  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而湖南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高达5%—8%。那么,究竟该怎么让孩子与抑郁“隔离”?今天,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就带你走进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听听专家的建议。
  留守女孩的困境:同学看不起,家长管不了
  原本笑容灿烂的琴琴,如今却因为“自杀未遂”住进了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的病房——天真无邪的年纪,小女孩却一言不发、面无表情,母亲只能掩面哭泣:“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14岁的琴琴来自新化农村,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琴琴由奶奶抚养长大。奶奶为了补贴家用,平常都会出门捡拾废品,有时老人家还会去到琴琴的学校里翻垃圾桶,收捡水瓶、废纸。同学们知道后,常常讽刺她、排挤她,嘲笑她是捡破烂家庭的孩子,嫌琴琴脏,不愿意和她玩,甚至还会推搡她,往她身上扔石子。
  琴琴心里委屈,但又不敢和老师报告,怕同学们更加讨厌自己、孤立自己;跟父母说自己不开心,不想去学校,在外务工的父母却没当回事,甚至责备孩子厌学。
  就这样,琴琴委屈无人倾诉,难受无处发泄,最终导致吃饭没有胃口,睡眠也不好,整天闷闷不乐。琴琴的姐姐小文告诉记者,“每次看见妹妹都是很疲惫的样子,问她也不说话,不搭理人,最近情况更糟糕,她总是闹脾气用小刀割伤自己”。
  5月26日,琴琴企图跳河自杀,幸好家人及时发现,救回了这个徘徊在凋谢边缘的年轻生命。
  5月28日,她被家人送往湖南省脑科医院就诊,在儿少心理科确诊为“重度抑郁发作”,当前评估为“高危自杀风险”。
  童年创伤是抑郁重要因素
  在第三届中美潇湘精神心理高峰论坛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和洛克菲勒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院长JohnV.Campo的一段研究让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印象深刻——精神疾病、酒精及物质滥用,重大生活变故以及童年期创伤等都是青少年自杀的高危风险因素。其中,童年逆境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
  “湖南抑郁症发病率较高,青少年患病率在5%—8%之间。这也意味着,一个教室里50名学生中,就有3名学生可能患有抑郁症。”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马静介绍,近年来,接诊的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有明显增长趋势。其中,14—18岁青少年风险更大。
  “在抑郁症青少年中,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家庭不和谐,或遭受校园暴力、学业压力、生活变迁等,童年记忆伤害尤为严重。”马静说,很多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抑郁倾向,这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现象频发的原因。

  “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马静提醒,抑郁症是长时间情绪低落导致,具体表现为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食欲下降或突然食欲大增、睡眠不好或睡眠时间过长、无欲无求、自我评价低甚至悲观绝望等。
  因此,孩子一旦持续两周以上上述情况,家长就该警惕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症,及时送往医院诊断或接受专业治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