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5月09日> > 总第2862期 > 9 > 新闻内容
字字戳心,名校儿子给高知妈妈写了一封信
新闻作者:口述:胡女士 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余枚珠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也是一座围城,初中觉得好的高中是辉煌的殿堂,高中认为好的大学是学生时代的制高点,一个劲想冲进去,就不知道进去后逃也逃不出来。只能大学、职业……一个一个围城地走下去。”
  “我对学习的感受,选科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只是选择监狱的上下铺,关键在我如何越狱。”
  “学校充斥着火药味,大家都关注竞争,而不是知识本身。”
  “分班我觉得无所谓,我宁愿进最差班也不愿进最好班。”
  “压力巨大,只会让我痛苦。”
  “考得不好就是正常发挥,来得真实,考得好就是侥幸。”
  “如果问我一个问题,我答非所问或不想回答,便也是答了,请别再多问……”
  这一字一句戳着父母心的文字来自一名就读于长沙某“四大名校”高一的16岁男孩。当他的妈妈读到这封信时,心里充满着惊讶、难过、茫然和忧心。几经思考之后,这位妈妈找到了今日女报的情感咨询师,希望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作为父母,他们做了很多,可是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这位妈妈说,孩子正面临高二文理分科的选择,他感到压力很大,最近一直情绪低沉,但是庆幸的是,孩子还是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苦恼。由此,一直以为身处名校、品学兼优的儿子应该很快乐的父母,意识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
  这个家庭可以称得上“高知家庭”,孩子父母都是公务员,从小重视孩子的学习,对他很宠爱。在妈妈眼里,孩子“思维活跃,擅于独立思考,观点独特,喜欢电竞游戏”,他能考上“四大名校”是全家人的骄傲。
  然而,妈妈提到,孩子在初二时经历的一个“挫折”却几乎改变了他的性格。“他初二时的一次晚自习,因为和同学说话,一些言语引发全班学生的喧哗,他也因此被老师罚写了数千字的检讨。从此之后,他的自尊心深受打击,变得很沉默,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闹腾了。周末放学回家,也不太跟父母进行交流。”“如今的孩子内心是这么脆弱吗?是挫折教育不够吗?我们也管不住他,更不知道该如何管他、帮助他,看到他写的那封信,我更是惊讶极了,他会走向一个极端吗?”妈妈不禁连续发问。
  专家解析
  警惕“乖孩子”背后的“凶残”
  一般而言,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会经历几个阶段:创伤期、承受期、泛化期、爆发期。孩子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如果心理需求没有被关注,郁结的情绪没有被化解。年岁渐长,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背后,就可能会隐藏着石破天惊。
  这个案例,让我不禁想起最近的一个震惊全国的事件——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弑母案。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机场被捕;2016 年 2 月 14 日,警方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发现了半年前被吴谢宇杀害的亲生母亲。事件本身已让人感到痛心和震惊,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学霸”吴谢宇在作案后堕落而放纵的生活。可以说,吴谢宇从弑母开始,所做的事情全都是对母亲曾经对他严格、完美教育之下的反抗,杀害母亲还不够,他还要继续去做“母亲不喜欢”的事——借钱、嫖娼、混迹夜店……
  回头来看,吴谢宇这个亲人和老师同学们眼中的乖孩子、学霸,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呢?案发后,吴谢宇的一位老师感慨万千地说:如果非要说这孩子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他压根儿没有缺点。这样一个优秀的“乖孩子”,却隐藏着扭曲的灵魂,让人难以置信。
  从我们经历的许多案例来看,很多从小很乖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反而更多。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他们长大后,往往会存在感情淡漠、自私、潜在暴力、患得患失的焦虑情绪。
  回到今天这封信。
  这封信,孩子在低沉地呐喊,呐喊什么?他不快乐,他希望破“城”而出,他希望“越狱”。
  信的一开始,他把一路升学比喻成冲向一个个围城,他被一股洪流裹挟推搡着往前奔跑,他没得选择。尽管一路成绩优异,可抵触情绪却言不由衷地倾泻而出。对于文理分科和分班,他心里不情愿却也不愿被别人询问。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认知或许太过于小众而倍感压力痛苦不已。
  信的最后,他选择了缄默,不想抗争也不想再赘言。
  他不开心。他不开心的原因在于——压力没有排遣,情绪没有被看见,他觉得没人能懂。他不想变成别人眼中的异类。他暗自把这种不良情绪压抑到潜意识中,选择一个人来扛。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波动很正常,当他试图把这种困惑的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父母也可以尝试以写信的方式告诉孩子:他郁闷的情绪已经被父母感知,他的压力父母能理解,父母这种情感上与孩子的共情,能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关爱,共情本身,就具有身心疗愈作用。
  其次,在与孩子当面交流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提建议或者表态,而是放下已有的想法、判断,全身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第三,一起与孩子面对负面情绪,帮助孩子调整思维方式,用“选择做”来代替“不得不”,以此化解学习竞争带来的心理冲突,预防潜在的负性事件。与孩子一起,学会建立平和快乐的生命体验。最后,让我们回到孩子这封信的最开始——
  读书是围城吗?不是。在读书过程中,被禁锢的情绪情感和认知,才是围城的心因。那么,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经对儿子安德烈说过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