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3月28日> > 总第2857期 > 8 > 新闻内容
父亲未雨绸缪立遗嘱,兄弟“房”不胜防闹纠纷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炜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4年前,为避免因为遗产而让三个儿子之间产生纠纷,重病父亲提前立好遗嘱;24年后,房屋拆迁,儿子们却因一份“分家协议”大打出手——而矛盾的导火索,竟是“消失”的两间房。
  子女之间闹矛盾,是许多家庭剧里经常出现的桥段。近日,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里就曾上演因卖房导致家庭不和的闹剧。然而,艺术源于生活,在长沙宁乡市玉潭街道,也有一户五口之家因房子闹得不可开交——一位老父亲、一套老房子、一份“分家协议”,三个儿子为此大打出手。
  
父亲立“分家协议”,八间房子分妻儿
  一套老屋八间房,一家五口人该怎么分?早在24年前,老父亲张明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没想到,一份未雨绸缪的“遗嘱”反倒在20多年后引发了家庭矛盾。
  这是一个发生在宁乡市玉潭街道的真实故事。故事里的三兄弟因一套父母的老房子大打出手,最终闹到玉潭街道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员出面调解。
  3月19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玉潭街道派出所,请人民调解员谢新民还原了这个故事。
  1985年,考虑到三个儿子都已成年,迟早要各自成家,彼时身患重病的父亲张明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老人担心他去世后,三兄弟会因为老房分割问题发生纠纷,所以打算事先做好安排。”谢新民说,当时,张明起草了一份“分家协议”,约定老屋的8间房,他和妻子住两间,三个儿子各分两间。
  对于这份“分家协议”,张明的妻儿都没有表示异议。自此,三兄弟尽心尽力照顾着父亲,直至1986年张明病逝。
  谢新民告诉记者,张明去世时,大儿子张鑫并没有太多积蓄,但考虑到当地办白事也很讲究“排场”,于是,他掏空积蓄,又在外借了数万元钱,这才有了父亲下葬时“搭戏台、置酒席”的排面。
  至于“分家协议”中自己被分配到的老屋两间房,张鑫不以为然。一方面,他觉得卖不了多少钱,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自己迟早会搬出去,所以并未在意。
  
老屋拆迁补偿,却没有大哥的名字
  父亲去世后,一家四口人的日子本来并没有多大改变。然而,2018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张鑫险些“房财两空”。
  2018年,父亲留下的老房子面临拆迁。当时,张鑫的两个兄弟仍住在老屋里,并且都已娶妻生子,老屋的户口本上从原有的4口人增加到了11口人。
  考虑到人多房少,张鑫的家人与当地征拆办几经商量,最终商定“按集体土地人均不足45平方补足45平方”的标准进行征拆安置。
  拆迁补款,本也不亏。可张鑫却发现,拆迁补偿的名单里没有自己的名字。可按照当初“分家协议”上的约定,老屋也有他的两间房,为何他却拿不到补偿款?
  本该属于自己的两间房“消失”了,张鑫气不过,随即找到当地征拆办讨说法。但对方告知:“我们是按规矩办事,你的家人都在征迁补偿方案上签了字。”
  自己不知情,家人却全都签了字。一怒之下,张鑫回到老家与兄弟们大打出手。“他们说我在父亲去世第二年取得了合法手续,获批集体土地另建新屋。”张鑫说,这一举动当时虽得到了兄弟们的支持,但他们也自此认定“大哥放弃了老屋的两间房”。加之2016年张鑫另建的新屋在宁乡市棚户改造项目中,已按国有土地标准征拆获得过一笔补偿款,所以他的家人一致认定张鑫“在老屋不再分补偿款”。
  
新屋拿过补偿款,老屋还能获补偿吗
  张鑫在新屋拿到过一笔补偿款,如今又想在老屋中“分一杯羹”,这让两个弟弟难以接受。三兄弟多次起争执,甚至一见面就拳脚相加。
  2018年8月,三兄弟闹到了玉潭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花了近半年时间,仍无法解决这起家庭矛盾。眼见调解陷入僵局,张鑫又开始频繁上访,最终,社区工作人员找到玉潭街道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希望调解员谢新民介入处理。
  了解相关情况后,谢新民很快找到了纠纷的症结。
  “这起纠纷的关键点有两处:一是张鑫当初户口迁出获批集体土地另建新屋时,便已经一并转移了老屋宅基地的使用权,且已于2016年进行过征拆安置补偿;二是老屋属于父母共同财产,他的父亲虽然已经过世,但母亲仍健在,其老房目前还不适应遗产分配。不过,考虑到‘分家协议’上注明的土地以外的两间房屋所有权,张鑫的其余两兄弟应该对他做出适当补偿。”谢新民如是解释。
  张鑫恍然大悟。最终,他于2019年1月3日与自家兄弟签订了调解协议,约定房屋分配份额和母亲的赡养事宜。
  (文中除谢新民外,其余均系化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