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3月14日> > 总第2855期 > 9 > 新闻内容
听障儿童摸着她的鼻子学会说话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下午,峰峰(化名)学会了说‘爸爸’‘妈妈’和‘爷爷’,还认识了数字‘1’到‘4’。”3月12日,刘玲琍依旧很忙。除了给自己班上的孩子授课,她还要送教上门,到患有自闭症的听障儿童峰峰家里,为他进行一对一辅导,晚上再回到学校值班。
  刘玲琍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从教27年,她所带的70多名残疾孩子里有20人考上大学,13个听障儿童成功开口说话。因为这份无私的奉献,她收获了衡阳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骨干教师以及“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第四批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今年3月6日,刘玲琍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自编教材为孩子们“减负”
  今年46岁的刘玲琍是该校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班班主任,班上12个孩子都是听障儿童。“这些孩子都只是听力有问题,发音器官没有问题。” 刘玲琍说,要让这些孩子说话,光给他们戴助听器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过特殊训练,让孩子们掌握发音的规律和技巧。
  2008年当班主任时,刘玲琍的唯一经验来源就是自己的儿子。
  “我儿子6个月大时被查出是先天性神经性耳聋,要借助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 2005年,初为人母的刘玲琍还没来得及喜悦,就迅速被儿子患病的消息拉入痛苦中。但她没有气馁,为了让儿子说话,刘玲琍开始慢慢摸索训练办法。终于,她的儿子学会了说话,并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当班主任后,刘玲琍想找相关教材来训练孩子们,“但一套课本加上卡片,要800多元”。刘玲琍说,训练班上大部分孩子的家里都比较困难,而她只有学校帮忙购置的一套教材,根本不可能让孩子们回家以后继续使用。
  2015年,刘玲琍用时两年,完成了一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教材。“这套教材有6本书,包括最初到最后一步的训练方式。”刘玲琍告诉记者,学校把这套教材印制出来,并免费发放给听障儿童,“让他们回家也能够练”。
  摸着老师的喉咙鼻子学说话
  课堂上,每当自己嘴里发出一个读音,刘玲琍就会叫一个孩子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咙或者鼻子上,感受发音带来的震动,有时甚至让孩子把手伸进自己的口腔,感受舌头因说话而产生的动作,“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都要把手伸进我的嘴巴里”。
  这是刘玲琍教孩子们发音的常态。往往一个字,她需要教孩子们成百上千次。有时为了让孩子们发出一个正确的读音,刘玲琍甚至要花上一个多月。
  10岁的鑫鑫(化名)三年前刚来班上时,十分调皮。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鑫鑫依旧把“妈妈”发成“爸爸”的音。一次放学,刘玲琍听见鑫鑫妈妈对孩子说:“我什么时候能够听到你叫我一声‘妈妈’呀?”为了完成鑫鑫妈妈的愿望,刘玲琍给鑫鑫补课,让他把手放在自己的鼻子上,感受说“ma”时鼻腔的震动。一个月后,鑫鑫妈妈在听到孩子终于叫出一句“妈妈”时,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如今,能够更好表达情感的鑫鑫也越来越开心、越来越乖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