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9月13日> > 总第2831期 > 8 > 新闻内容
军旅生涯曾盼妻子一路相随:要乖,要等我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莫雪霈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9月11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赶到怀化市溆浦县低庄镇石灰溪的一座老旧木屋前,66岁的张克福正等在那里。他说,这是他和大哥张克农以及两个姐姐一起长大的地方。



  自五六年前张克福将父亲接到家中赡养后,老屋已经无人居住,他这次来是想寻找大哥的遗照。
  屋外杂草肆意生长,张克福深一脚浅一脚迈过杂草地。打开木门,他抬手挥开了扬起的灰尘和蜘蛛网。即使是白天,房子里的光线也十分昏暗,张克福拿着手电筒在仅有的4个房间里摸索了一阵,拿出了两件辨别不出模样的厚衣服:“这两件衣服是哥哥的,但是太久了,照片找不到了。”
  今年是张克农牺牲的第44年,问及是否还记得哥哥的模样,张克福和二姐张元梅低头思索了一会,摇了摇头,“还是太久了,不记得了”。
  姐弟俩对哥哥完整的回忆还停留在1965年12月,19岁的张克农应征入伍前。
  张克农念完小学后便在家干活,编织簸箕。“哥哥每天天刚亮就起床,一直劳作到凌晨。”张元梅说,即使这样,哥哥一天也只能编好8担,也就是16个簸箕。等攒到40担,哥哥就用扁担挑着,卖到3公里外后村湾的煤矿工地。
  “编簸箕用的是竹子,每次哥哥上山砍竹子,都能挑回上百斤,够编几天,用完了再上山。”张克福说,小学毕业后,他也在家中帮忙干活,因为竹子边缘锋利又不好处理,手指割伤是常有的事。
  少年时光就在清苦的生活中过去,兄弟姐妹们渐渐长大了。张克农18岁那年喜欢上了同村的姑娘刘玉莲,刘玉莲也有这份心思。可是第二年张克农便入伍离乡,一直到1970年回家探亲,两人才结婚。
  张克福告诉记者,由于父母对子女十分严厉,哥哥十分想在外成家立业。部队规定入伍15年便可以携带亲眷工作,哥哥早有打算接嫂子过去生活。可是刘玉莲没有等来那一天。
  1974年12月4日,张克农爬上十几米高的电线杆布置电线,却不小心摔了下去。张克福后来才听说,哥哥牺牲那天原本计划启程回家探亲,因为好心为战友替班,才推迟了一天。
  “哥哥的遗物被送回来时,一些给了父母,一些给了嫂子。后来嫂子改嫁了,我们也很少联系。”张克福带记者来到刘玉莲现在的家,她正坐在路边整理旧衣服,听到记者的来意,她愣了一会。
  “他(张克农)的东西我都扔了,我不想再回忆。”刘玉莲语速很慢,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用手里的旧衣服擦了擦脸,“我记得他的两张照片,有一张穿军装的,另一张是肩膀上搭着毛巾,正在干活。”
  “他父母比较传统,结婚后也不让并肩走,他探亲假结束时,我去送他,只能跟在他身后几米,看着他的背影,我俩一前一后地走。”刘玉莲回忆,当年从老家到思溪火车站不到4公里的路,她和张克农走了一个多小时,“上车前,他把身上全部的20元钱给了我,跟我说‘你要乖,多忍让爸爸妈妈,等我再工作几年,就把你接过来’。”
  那是1974年正月,刘玉莲见张克农的最后一面。
  张克农牺牲几个月后,当地公社有不少人给刘玉莲介绍对象,但她始终没有答应,直到第四年才改嫁。“我跟张克农没有儿女,要是有个一儿半女……都好……”刘玉莲没有说下去,摆了摆手,“现在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张克福说,因为哥哥当时葬在新疆,家中也没有什么物件可供缅怀,所以,家人决定明年去新疆看看,去烈士陵园为哥哥带去迟到的问候。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