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7月05日> > 总第2821期 > 10 > 新闻内容
“积”与“绩”
新闻作者:文/石川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荀子在《劝学》中谈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俗语哲言,说的是任何成绩的取得不只是靠美好的希望就可以达到,还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道出了“积”与“绩”的辩证关系。
  “积”,是累积、汇聚、聚集,是一种行动、劳作和付出的过程,是一个动词;“绩”,是功业、成果、绩效,是一种获得、状态和结果,是一个名词。从表面上看来,“积”与“绩”,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同音字,但在人类的生动实践中,它们之间又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积”是 “绩”的准备、前提和基础,是量的积聚;“绩”是“积”的成绩、成效和成果,是质的变化。不“积”肯定无“绩”,小“积”只会得到小“绩”,常“积”才可能拥有大“绩”。要想“绩”必须“积”,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普通最简单的真理。
  “积”与“绩”的关系比较容易被人所理解,但在具体实践中以怎样的“积”来获取何种“绩”,却很有讲究,也折射人的境界和品位,同时也决定人的命运和结局。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前进方向和目标的人,是行尸走肉的人,不属于“积”与“绩”的谈论范畴,也无足挂齿。这种人的存在,仅仅只是一个糊涂的生命。
  “只羡鱼,不结网”,“只打雷,不下雨”,成天想着奇“绩”的出现,却从不付出、从不积累的人,要么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么就是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之徒,各种成绩永远不会降临到他们的头顶。
  有些人虽然明了“积”与“绩”的关系,但对“绩”的理解却十分狭隘和自私。他们把“绩”看成只是个人名利的充分满足,却不问所求之“绩”是否合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期盼,甚至在平时的“积”中会不择手段地“刻苦勤奋”。像盲目追求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GDP增长率,像不顾社会效果所设定的关注率、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像纯属中饱私囊的“家财万贯”、“光宗耀祖”等等。如此这般,“积”得越努力,“绩”得越显赫,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就越多,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就越坏,给国家造成的危害就越大。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世盗名之士,那些制假贩假之人,那些坑蒙拐骗之徒,都是属于此种范畴。这种人的结局要么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骂,要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成为人民的罪人。
  “良好的愿望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只有那些把“绩”的设定同人民的利益相连、把“积”的方法同道德良心挂钩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赞扬,得到人民的无限崇敬。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最终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近代物理学之父”牛顿;50余年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最终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宝座的袁隆平;从工作伊始,40余年矢志不移地从事生药学研究,最终发明战胜疟疾疾病的双氢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等等,就是这种践行利人利社会的“积”与“绩 ”定律的典型代表,他们“积”的作风是一种榜样和力量,他们的丰功伟绩也会永远被记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与“绩”虽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社会所推崇的“积”应是积功、积德、积善、积学、积识、积能的“积”,而且要主动地“积”、不断地“积”、点滴地“积”;“绩”不一定是惊世之“绩”,但至少不要损害他人,起码是既利己又利人的良“绩”。社会应鼓励追求成绩的人不满足于一般的“绩”,而应有理想、有抱负,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进程中,追求卓越,向往卓著,去取得一个又一个优良的“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