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自公众号钱某某(qianmoumou2018)、苏心(ID:suxin98498)
1一个在婚姻登记处工作的朋友曾说,看多了夫妻的离婚,会对婚姻慢慢失去敬畏感。
因为他感觉,去离婚的人,不少都太随便了。任性者居多,理性者居少。情绪用事者过盛,审慎处事者鲜有。
如一对“80后”夫妻,因为丈夫鼾声太大,要离婚;一对“90后”小夫妻,因为老公挤牙膏总是从中间挤,而她是从底部往上挤,闹矛盾,离婚;一对“70后”夫妻,因为丈夫老是将微信“附近的人”打开,她觉得居心不良,离婚;一对“60后”夫妻,因为在麻将桌上,丈夫帮对家出主意,导致对家和了个杠上开花,气炸,离婚。
离婚离婚离婚......大家拎出这两个字时,你能明显地感到,那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一股怨气、半腔怒火。
而怨气与怒火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内流窜着的、不被看见、也未曾被安抚的渴望。
2钱钟书说,婚姻是围城。
城门里,有无数人在进,也有无数人在出。进进出出都是常态。
不少人早已将婚姻当成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当成一种体验,而非一种曲终人散的收梢。这当然是好事。只是,太多人的离婚,不是关系确实破裂,而是两人无法解决问题,也不想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理性的婚姻态度。
腾讯女性网站曾做过一个专题,称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走高:2005年,离婚夫妻达到178万对;2014年,离婚夫妻达到363.7万对;2016年,离婚夫妻达到415.8万对;截止目前还在飚涨,且未有缓和趋势。
面对山呼海啸的“离婚”声,一些社会学、心理学专家却开始发出警示:“小心,中国70%的婚都离错了!”
哪里离错了?
错的地方,无关财产、抚养权、债务,而是太多婚姻,只是微染寒疾,而非病入膏肓。
3木心说,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的父母一辈子也吵过很多次架,但我从来没听母亲说过后悔嫁给父亲的话。
父亲年轻时参军,他的姨妈和我姥姥是邻居,从小看着我妈妈长大。她老人家很喜欢我妈妈,就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外甥。
爸爸和妈妈只见了一面,就定了亲。婚后妈妈随父亲去了军队,后来又转业回来。生儿育女,工作奔波,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也没听说过日子没法过了,要离婚之类的话。
我的童年,物质虽则不富裕,但父母浓浓的爱,从未让我觉得日子艰难。
偶尔,父亲下班回家时,会变戏法般拿出一件毛衣,或者一块布料——那是给母亲的。每次,母亲都嗔怪父亲乱花钱,却又满怀欣喜地试穿新衣,然后让父亲看。
多年以后,回想斯情斯景,我总是想到那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或许,他们一生也不曾说过爱情,但是,他们的爱情,我见过。
母亲临终前,父亲握着母亲的手,不动,也不说话。母亲看着父亲说:“去理理发吧,头发都盖着耳朵了。”那是母亲此生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那日,我给父亲收拾屋子。日历上落满灰尘,停在母亲去世的那天再没翻过。上面写着一个很长的数字,那是父母一生相守的日子。
我的爷爷奶奶是媒妁之言,在婚前连面都没见过。奶奶十七岁那年,爷爷用一顶花轿将她接回了家。从此,生儿育女,侍奉公婆。几十年,吃过无数的苦,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的痛,九十多岁去世,也从未说过一句后悔嫁给我爷爷的话。
很羡慕上辈人的爱情,没什么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见了面就是一辈子,牵了手就是一生一世。貌似很平淡,其实是秋水长天。
4上一辈的婚姻,根本没有什么选择,却少有离婚的,只要结了婚就死心塌地过下去。
而我们这一代人,多了选择伴侣的机会,却总是闪结闪离,总是后悔。选了美女,还惦记着才女;选了帅哥,还想着才郎;选了身边的,还思念着远方的。大抵,每个人在婚姻中都有挣扎过、退缩过的时候吧。
可如果,回到从前,让你重新选择,你多半还会选择现在这个人。
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认知,不必在三十岁的时候,悔恨十七岁的爱情。婚姻需要的是用心经营,慢慢磨合,适度妥协。爱从眼角出发,奔向鬓角,这貌似很短的距离,却需要一生的跋涉才能抵达。所有的情,都是从耳鬓厮磨中走出来,最终变成心疼和牵挂。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只要过下去就是对的。所谓“过”,就是一寸一寸地走下去。
没什么天荒地老,不过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在相爱时,存下点感动;在吵架时,懂一些让步。让目光专注,爱无旁骛,一心一意对待眼前人,将错就错,一错到底。
岁月一身袈裟,终将用爱渡化。
当柴米油盐上开出了花,鸡毛蒜皮中写满了诗,日子吵吵闹闹地过下去,婚姻,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