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30日> > 总第2787期 > A07 > 新闻内容
“知”与“智”
新闻作者:文/石川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3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到一则故事挺有意思。阿普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但他却是发明家爱迪生的助手,他对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有点瞧不起。有一次,爱迪生让他测算一只梨形灯泡的容积。他拿起灯泡,测出了它的直径高度,然后加以计算。灯泡不具有规则形状,它像球形,又不像球形;像圆柱体,又不完全是圆柱体。计算十分复杂,即使是近似处理,也很繁琐。他画了一个草图,在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算式,也没算出来。爱迪生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阿普顿的结果出来,他走过来一看,便忍不住笑出了声,说:“你还是换种方法算吧!”只见爱迪生快步取来一大杯水,轻轻地往阿普顿刚才反复测算的灯泡里倒满了水,然后把水倒进量筒,几秒钟就量出了水的体积,当然也就等于算出了玻璃灯泡的容积。这则故事不仅说明了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也让人想起了“知”与“智”这两个谐音字的不同及其关系。
  不错,阿普顿拥有高学历,接受过系统的学历教育,他掌握的知识肯定比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要多,但并不说明阿普顿的智慧就比爱迪生高,因为知识和智慧虽有关系却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智慧需要知识,但拥有知识却并不一定拥有智慧。
  “知”者,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或在实践中获得的技能。而“智”者,是在“知”字下面加个“曰”,却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是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的能力,是一种真理的思考力、分析力、探求力。“知”肯定不等于“智”,是靠学习而获得;“智”是知识树上长出的花,需要对各类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和提升,需要实践和感悟。“知”与“智”是一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实现价值的钥匙。
  在历史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尤其是有些老师或是孩子的父母并不了解“知”与“智”的不同及其关系,而是把“知”等同于“智”,认为知识越多就越有智慧。于是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或家庭教育中,大搞“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孩子们的课程分数或许很高,但孩子们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上却无从下手,呈现出高分低能现象。也有一些用人部门,看学历不看能力,看文凭不看水平,结果在真正用人时不是捉襟见肘、无才可用,就是用人不当、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战国后期的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中了范睢的离间之计,三军主帅老将廉颇被换掉,让书本知识有余、实战经验不足的赵括掌印,结果打了败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前,毛泽东领导的几次反“围剿”打的都是胜仗,可后来迷信洋专家,请一个名叫李德的外国人指挥打仗,结果一败涂地。这些事例再次说明,书本上的东西,毕竟是纸上谈兵,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派上用场的东西。谁要硬把知识当成智慧,是要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死无葬身之地的。
  其实,知识只有在转化为智慧之后,才是力量。知识是固化的、机械的、板着生硬面孔的东西,而智慧则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知识和智慧都很重要,但其获得的途径并不完全一样,知识主要是靠“学”,智慧主要是靠“悟”。从知识到智慧,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的拉近,要靠实践、实践、再实践,靠感悟、感悟、再感悟,靠举一反三、由表及里、触类旁通的加工与处理。要想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还是那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识是不断积累和沉淀的人类认知,它让我们知道过去与本来,我们不能忽视知识,必须搞好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以便于更好地把好现在、面向未来。但我们又决不能局限于知识,而是要将知识消化吸收、活学活用,将书本与实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间接与直接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贴地皮”、“接地气”,增长智慧和才干。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多开展智慧的训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