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21日> > 总第2784期 > A07 > 新闻内容
孩子学“非遗”,谁说太老土?
新闻作者:何勇海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前,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门拳项目在百灵幼儿园正式挂牌,意味着全市首个鱼门拳幼儿社团项目正式启动。然而在展示环节,一个由该园小朋友表演的小品《七品芝麻官判案》却接连上演幼儿“状告”父母的插曲。“我爸爸一有时间就打‘王者荣耀’,我妈妈喜欢用手机在网上买东西,他们没时间看我打拳。”因无人欣赏,一个小女孩深感郁闷。男生小毅也“告状”:妈妈天天刷朋友圈,看到别的小朋友学这学那都点赞,自己想学鱼门拳,她却不搭理。爸爸说学打拳不如学弹钢琴,不然他都不好意思晒朋友圈。(11月17日《武汉晚报》)
  不管是哪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鱼门拳在内,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善待珍视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具有丰富、多样的精神养分,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可以使我们每一代人产生一种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得到创新性发展,也能使我们始终保持文化多样性,能激发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如果“非遗”消亡在无论哪一代人手里,恐怕都是数典忘祖吧?
  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要像武汉在幼儿园推广鱼门拳一样,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抓起。这是因为,社会上的成年人即便有兴趣,也基本没有精力与时间来学习“非遗”技艺,何况像打拳练武之类的“非遗”,成年人是老胳膊老腿已经学不了啦。而孩子的好奇心浓,更容易培养某些方面的“非遗”兴趣,孩子的可塑性强,更容易习得一手或几手“非遗”好技艺,何况,童年的兴趣,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影响一个家庭的文化喜好,甚至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未来。而且,我们的“非遗”行业还需要培养接班人呢!
  一些家长之所以认为孩子学“非遗”老“土”,实在是没有认识到“非遗”对国家、民族、地区乃至家庭、个人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一些小“非遗”也可以玩出大名堂。比如,据报道,最近,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评选活动中,重庆人潘啟慧荣耀上榜。潘啟慧在4根金丝弦上刻出600多字的《琵琶行》,其他工艺品大师则为这把琵琶打造了对应的琵琶女、坐凳等。业内人士估计,这套作品价值逾百万元。
  面对孩子学“非遗”,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创造条件,温情陪伴加上真诚鼓励。家长如果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与信心,甚至影响他们学习其他技能技艺乃至于课堂学业。孩子学“非遗”与学钢琴,其实并不矛盾。据说现在一些学校的幼升小、小升初招生,已经从钢琴等,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比如京剧和剪纸等。所以,家长大可坦然将学“非遗”的孩子晒于朋友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