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21日> > 总第2784期 > A07 > 新闻内容
“包子婆婆”蒸出一屉屉温馨的诚信
新闻作者:文/张培元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儿子去世,留下67万元巨额债务,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的李其云、陈淑梅夫妇不顾年过花甲,毅然承诺:“儿子的债,我们来还!绝不赖账!”他们靠卖包子馒头。打工等替儿还债,4年共卖了近百万个包子馒头,用良心做出的好包子深受欢迎,陈淑梅还被附近的孩子们称为“包子婆婆”。11月17日,老两口作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代表一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11月19日《重庆日报》)
  这是一个令人读来掉泪的真实故事。一对花甲老人强忍丧子之痛,一边以老迈之躯含辛茹苦把年幼的孙子拉扯着养大,一边努力挣钱替儿偿还巨额债务。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对诚信的理解和坚守,四年艰涩时光,千余个日日夜夜,上百万个包子馒头,他们蒸出的是一屉屉温馨四溢的“诚信”,为社会输送的是弥足珍贵的道德营养。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至美至善就蕴藏在芸芸众生之中。我们身边其实就有很多像陈淑梅、李其云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虽然不曾说出过什么深奥道理,但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诚信理念、传递着诚信火炬、构筑着诚信大堤。在口口相传中,诚信不仅内化为人的行为自觉和价值追求,同时也成为很多家庭家训家风家教的精髓与灵魂,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我们都应当向“包子婆婆”致以深深敬意!她和丈夫宁可过着最低标准的生活,也要省吃俭用替儿还债。即便是自己亲手做馒头包子挣钱,亦始终把良心放在首位,选用放心食材、制成放心食品,让街坊邻居放心购买。诚实守信四个字已经完完全全地融入老两口的血脉深处,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感染熏陶并教育着身边每个人。他们所挣的每一张钞票都打上了诚信的烙印,如此“子债父(母)还”极大地放大了道德文明增量。
  德不孤,必有邻。在“包子婆婆”的诚信故事里,还有一个细节让人动容:经历丧子之痛的陈淑梅、李其云,最为艰难之时得益于街坊邻居的无私相助,当地政府及街道社区积极为他们申请“低保”和“三无”救助,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协调解决了其两个孙子就近上小学及营养午餐等问题,很多热心人宁愿绕路也要买他们的包子以支持其早日还债。正是这种守望相助,极大地温暖了两位老人的心,为其诚信坚守作了最有力支撑。难怪从北京参加表彰会回来,陈淑梅、李其云见到街坊邻居后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感谢。爱与被爱,始终在进行温暖互动。作为道德楷模的“包子婆婆”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也在于她身边有这样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与土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