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2月24日> > 总第2712期 > a07 > 新闻内容
丹凤眼看世界
新闻作者:文/郭丹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一则《老外不用考试上清华?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清华新政让中国考生欲哭无泪》的帖子受到许多网友关注。事情起因是清华大学最近颁布了《2017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从招生简章来看,从今年开始,所有具有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都可以向清华大学递交申请不用进行笔试,而以往所有申请清华大学本科的国际学生都需要先参加4-5个科目的考试然后再加试或者面试最终录取。不少网友质疑,招生简章中要求的汉语水平考试难度太低,再加上中外学生在奖学金方面的巨大悬殊,清华此举根本就是崇洋媚外。另外,只要有条件的家长都可以让子女放弃中国国籍,“移民”就可以曲线上清华,必然扩大教育不公。
  
“崇洋媚外”是为扬名立万
  在多元化机制下,优秀的标准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一个优秀的学生,绝不简单等同于考试成绩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涵盖。一所优秀的大学,绝不等同于高不可攀的分数线,更非学校排名所能证明。清华大学今天降低国际学生留学门槛,并非崇洋媚外,而是避虚就实,通过生源国际化战略,提高中国高校的国际软实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舆论最大的争议教育公平,在我们国家优质教育资源极不均等的现实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失衡既合乎情理,又有些操之过急,实际上还存在误读。清华降低的是申请门槛而不是录取门槛,这也是清华提出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所在。申请制是国际大学的普遍做法,很多国际大学的申请门槛都不高,目的是通过吸引更多的报考者扩大选择面和主动权。确切地说,申请人数、入学门槛和招生质量是一个正相关联的动态链条。对于外籍学生来说,一纸国籍绝非清华大学的录取依据,更不可能架空国内学生十年的寒窗苦读。相对于中国学生单一的高考分数录取制,他们唯有展示比国籍更丰富全面、更有竞争优势的个人素质,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而不仅仅是申请资格而已。
  我们必须形成几个共识:并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让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考试难度和录取标准同样显示公平。外籍学生的加入并非抢占我们的教育资源,反而会在与中国学生、学校的碰撞中互相塑造,加速我们从个人视野到整体环境上实现更为开放、包容的成长。
  关于申请标准的高低问题,很多人质疑清华崇洋媚外、毫无底线、有辱尊严。只能说,如果我们的标准还不够高,正是在于我们的实力还不够强。国际留学生的比例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是基于大学多元化教育的本职功能,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实力体现。目前清华大学在国际排行榜上的排名与现实知名度的对比是十分尴尬的。清华要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国际学生数量不足是致命的短板。要把排名转化为国际性的招生吸引力,我们只能采取先提量再提质的办法循序渐进。只有世界各国留学生更多的真实评价、更多的能力展示,才能不断建立中国高校的口碑、证明中国大学的实力,真正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大学。相应地,我们的申报标准和录取难度自然也会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唯有我们成为真正的名校,才能居高临下、优中选优。
  当然,一所大学为了吸引国际学生,光靠降低标准引进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拿出真正好的课程设置,让这些国外学子坐得住、留得下、提得高、学得成,而不是把留学当成异域旅游和观察而已。比留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留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只有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留学毕业生,才能证明和提高中国高校的实力与能力。因此,接下来清华更重要的是做好教育管理的创新和提质,只有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真正形成持续发展的国际魅力,吸引天下英才。
  所有的突破性改革都注定是一条荆棘之路,对于教育公平的伤害是难免的,某些人投机取巧通过曲线移民本土留学的丑闻也是难免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动摇而是坚持,在操作程序和配套制度、在教育管理和课程设计上,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让以清华为代表的、国内的一流大学走出国门,变成真正的国际性一流大学。届时我相信我们提高的不仅是中国高校对于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更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软实力、是中国对于世界各国人才的吸引力,这一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开放心态、打开格局、坚持到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