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就要到了,进口玫瑰成为抢手货,在四川成都市三圣乡花卉批发市场,厄瓜多尔进口玫瑰、25枝一束的“自由女神”,批发价达到1500元,每枝均价60元,零售价格更是逼近百元大关。批发店老板说,半个月前,这些花就全部预订完了。
(2月12日《华西都市报》)
“天价玫瑰”情人节消费分层背后的情感商品化
文/杨朝清
伴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不断发生转变;从“爱在心口难开”到“爱就要说出来”,情感表达越来越显性化、常态化。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玫瑰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年轻人通过玫瑰这一工具,进行有声或者无言的符号互动;男青年投其所好,女青年心领神会,双方心照不宣、约定俗成地完成了一次情感表达。
尽管都是玫瑰,不同的玫瑰却具有不同的身价。既然玫瑰都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为何还有不少人愿意一掷千金购买“天价玫瑰”呢?因为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往往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区隔与界限。换言之,消费不仅具有满足生活所需的实际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按照品质和成本赋予不同的玫瑰以不同的符号意义。越是稀缺和美丽的玫瑰,在意义的等级系统中越是占据较高的地位;反过来,那些寻常和普通的玫瑰,只能在意义的等级系统中获得较低的地位。一些年轻人之所以热衷进口玫瑰,就是因为这不仅能彰显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也能彰显个人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格调。
著名女性社会学者佟新认为:“如今我们否认纯真爱情的存在,是因为所有的爱和情都可以明码标价了。在商品化中我们失去了表达情感的手段和能力,因为所有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玫瑰的身价尽管和情感表达没有直接挂钩,但在不少人看来,“玫瑰越昂贵,心意越珍贵”。这种错乱的价值认同一旦形成,必然会驱使乃至裹挟年轻人追逐“天价玫瑰”。
在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情人节成为一种看似繁华的集体狂欢;玫瑰销量的逐年攀升,并不代表情感生活的品质在逐渐提升。市场化和商品化将人们情感的欲求和满足以等级化的价格呈现出来,在婚恋市场上不同经济状况的男人受女人欢迎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此背景下,一些家境并不优渥、缺乏财富积累的年轻人就会陷入“不敢爱”、“娶不起”的婚恋困境。
爱是离不开责任和担当的存在,但爱也需要包容和体谅。用炫耀性消费、符号性消费来进行情感表达,没有多大的必要。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只有学会理解爱、表达爱, 才能爱得更加纯粹一些、轻松一些;当扭曲的消费文化得到纠偏,“天价玫瑰”的虚火才会降温。
给“天价玫瑰”寻找一份替代品
文/苑广阔
情人节还没到,批发价1500元一束的“天价玫瑰”就频频“上头条”,乃至于有网友调侃说,一些小伙子为了能省点钱,不得不组团去花店以批发价买玫瑰,这不是把情人变成了商人嘛!情人未必是商人,但是在1500元一束,60元一枝的“天价玫瑰”面前,本该纯情、浪漫的情人节充满了浓重的商业味道,甚至成为很多人的一种负担,却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爱情是浪漫的,也是无价的,但是如果浪漫的成本太高,超过了我们的荷包承受能力,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毕竟爱情再无价,但大多数人的荷包厚度却是有限的。而且,对于那些真正已经进入谈婚论嫁阶段的情场男女来说,更应该为了婚后的日子做一番打算,不惜一切地用金钱换浪漫,弄得经济格外拮据,婚后的日子,恐怕既难以适应,也难以承担。
正所谓物极必反,面对屡屡出现的“天价玫瑰”,一些年轻人开始向其说不,也向传统而老套的情人节过节方式说不。其实仔细想想,之所以愿意拿出一笔钱去购买“天价玫瑰”,无非是为了向爱人表达爱意,增进两人之间的感情,但是表达爱意和增进感情的方式,难道只有买玫瑰一种选择吗?更何况现在市场上“保质期”最久的玫瑰,也不过是三四十天左右,过了“保质期”,它们的归宿就只有垃圾桶,想想实在很可惜,很浪费。
但是另外一些方式,不但一样可以表达爱意、增进感情,而且还历久弥新,远远比买一束玫瑰更有价值和意义。有数据显示,今年情人节就在元宵之后,恰逢节后传统旅游淡季,国内长线游、出境游产品报价大幅下降。因此,和心爱的人一起拼假错峰出游,成为较多年轻人的选择。不少恋人和夫妻都选择拼假出游,日韩、港澳台、新马泰等多个出境热门目的地预订热度持续上升。
以旅游作为“天价玫瑰”的替代品,显然更务实,更有价值和意义。而有些情侣则把自己的爱情和社会责任实现了“无缝对接”,比如以手挽手一起去献血的方式见证自己的爱情,更是值得称道。一本象征着责任与荣誉的献血证,则成了男女爱情最好的证明。
不管是在情人节的过节方式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年轻人就应该有创新,有创意,同时还能量力而行、理性务实,这样的“另一半”,才值得托付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