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2月10日> > 总第2708期 > a07 > 新闻内容
丹凤眼看世界
新闻作者:文/郭丹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话西游》里有句经典台词: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那么如果恋爱有保险,你会买吗?近日,网传一种“恋爱保险”引发关注,据了解,这是一家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2015年推出的财险险种,需要男方和女方共同投保,一次性支付。如果投保双方在三年后十年内结婚,可凭结婚证申领万朵玫瑰。对此,有人点赞,但更多的人持不同看法,认为把情感作为噱头商业化和娱乐化是不可取的。
  
也谈恋爱险的性价比
  作为互联网e时代的新产品,恋爱险从一推出就伴随各种争议,当人们对长久爱情的追求从精神世界走入现实、变成金钱形式的物质保障时,似乎就失去了纯粹的美好,理想被物化后只剩铜臭味。这种争议其实正是源于人们对真情的珍惜和呵护,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节奏的提高,我们心中仍有对真爱的诗意守候。尽管如此,爱情保险固然是一种商业行为,却不一定是对爱情真意的扭曲和亵渎,实际上它的存在空间正是基于客观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诉求。
  首先,爱情保险的卖点不是噱头是现实。虽说爱情二字让恋爱险的营销意味尤其突出,但本质上这一形式与所有传统保险产品如出一辙,正是由于人们发自内心的重视和不确定性,归根结底仍然遵从保险”保障风险”的本质需求。两个人相爱三年,修成正果,当然令人期待。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太多,年轻人婚恋观中的责任感不强,结婚难和闪婚闪离现象同时增多。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增加。有人质疑恋爱险说到底就是不看好爱情,可又的确是符合社会实情的。
  这也是不少年轻人会选择购买的原因,也许其中有尝鲜和跟风的意味,但更多的是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对爱情的理解和守候方式,不但考量了年轻情侣对“承诺”和“安全感”的精神追求,更迎合和提供了物质保障。说到底,性价比高不高、回报率值不值、靠不靠谱、划不划算,并不是消费的主要标准,更不会迷信“恋爱险”能为自己带来忠贞不渝的爱情,选择“恋爱险”是一场主要为浪漫的经济行为,购买的侧重点是爱情而不是保险。
  而对于推出恋爱险的企业来说,当然也绝不是简单花哨地玩浪漫,推售的目标不是营销是盈利,保的是经济而不是爱情。他们之所以投放“恋爱险”产品,既抓住了现代青年人追求浪漫的心理特征,也契合了当下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势头,但最关键的是,保险企业对这款保险的盈利预期充满了自信。保险企业断定赔付的概率太低,这就是此款保险的卖点,必然是算准能保持三年的爱情且喜结良缘的比率不高,他们才敢投放“恋爱险”。
  坦诚地说,个人认为“爱情险”反而具有极大的挑战价值和正面意义,与其说我们用它给自己心理安慰,不如说我们由此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价值导向,如果我们都能始终相信真爱、坚守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届时恋爱险估计也就功德圆满、悄然隐退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