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3月04日> > 总第2617期 > A08 > 新闻内容
让每个孩子洋溢幸福,而不是暴力
新闻作者:刘姗灵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4日  查看次数:436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刘姗灵
  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前段时间,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惊爆了所有人的眼球。几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因对同学施暴,被判侮辱罪,刑期大多是十年以上。校园暴力在中国已经不算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但此次竟闹到了美国。这深深地刺痛了我们国人的神经,也不禁让我们深思,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在谴责施暴者扭曲的暴力行径的同时,我们也该来深深思考下,究竟是为什么?
  年轻人的心灵,本应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一尘不染,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可现在,少部分年轻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冷漠,如此残忍,如此暴力?把历来校园暴力事情串联起来看,不难发现存在许多共同点:大多数是群体欺凌个人,带有强烈的报复性及侮辱性。解析施暴者心理,普遍是通过被害者放弃自尊,下跪求饶来达到心里报复的快感。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是我们大人疼爱孩子的方式出问题了,学生生活、学校环境出问题了,教育出问题了。
  首先,是孩子的被溺爱。由于大部分年轻人是独生子女,父母奉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使他们从小养成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个性。所以同学间时有的小摩擦,就容易被无限放大,一方的不肯让步就会导致矛盾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其次,是成长的环境。如今,离婚率越来越高,在单身家庭,缺乏父爱或母爱,不完整的家庭使孩子养成一种孤僻、嫉妒、报复、冷漠的性格,有严重暴力倾向,这也是发生校园暴力的一个因素。
  当然,还有我们的教育。其实,学校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外,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谦恭礼让、和谐共处、乐于助人、宽容善良的品质。
  另外,在每一起校园暴力事情中,除开施暴者和受害人,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旁观者。旁观者看似无关,实则有关,这起在美国的施暴事情,受害人得以获救,是因为旁观者的帮助。可是在中国校园里,不少受害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校园暴力确实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正确的疼爱、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净化的环境。这是我们年轻人的心声,也是年轻人需要的爱,需要的教育。我们期待,终有一天,校园暴力会在校园销声匿迹,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作者系湖南师大附中学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