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12月22日> > 总第2598期 > b02 > 新闻内容
走近无意义——读《庆祝无意义》有感
新闻作者:文/李嫣然(长郡中学 G1417)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是第一回读,却仍觉晦涩难猜,纵然有几次发自内心的笑意,却笑得不明不白。有人说:读一本书何必读懂,图个乐子罢了——有道理,所以你在看我的读后感。犹记得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所幸此书视角切换较为频繁,理个表梳下脉络倒也能感受到人物某个特定方面的丰满,作为一部中篇小说,角色塑造不容易。但也由于视角切换频繁,情节的线索反而令人捉摸不透:第一遍,懵懵懂懂;第二遍,疑云密布;第三遍,似懂非懂……直到读了七八遍,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懂了,而今也只模模糊糊地有个状态变化的感受,放在这里以供大家参考:玩笑面对——讽乐交加——笑中藏泪——感动回望——生活继续。
  然而我理出来后,却胆战心惊,同时,那发自内心的笑意又不由自主地出现了。
  惊——是因为“我”与他们如此接近;
  笑——是因为即使是一栋高高矗立的大楼,地基也不过是一堆加固的砂石。
  有时候你会发现,人生最有趣的莫过于:提出的一切问题,答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我所看见的不过是一堆加固的砂石,也可能是受限于自己的目光短浅,死磕数次也仅能触及此处罢了。
  但列夫·托尔斯泰又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呢?——“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虽然浅显,但也未必不是核心要素。就好比我们背政治:标题都被标黑了不是吗?最需掌握的框架往往是最显眼的。
  可这本书的标题却让我再次坠入了谜海:每一部分都显得毫不相关,只有主角的名字一样才使得这些内容有些许联系,这……有何逻辑可言?而“第七部分 庆祝无意义”一行字却终于像一道闪电划开了重重迷雾,“阿兰,我很高兴在这里和你一起”一位母亲轻微、安静和温柔的笑声,把这个看似跌宕起伏实则毫无波澜的生活罩上了一层温情的气氛,这就是生活的味道——味道要什么逻辑?它要的是余韵。
  全书名为《庆祝无意义》,应当庆祝的,就是每个人每一天百分之九十九的废话换来的幸福百分百。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余负面情感的缺失,这里也有粗鄙的言语,有嘲讽,有蔑视,有贪,有欲,正是因为这一切的完整,才会感到生活的琐碎与谐趣,才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人人共有的情感与日常,勾起了“我”的亲切感,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笑意(在懵懂的情况下)。因为,你阅读这本书时,旁观者是你,主角——还是你啊!
  这是《庆祝无意义》给我带来的最大错觉。但我乐得享受。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人来人往间,继续自己的无意义,掌舵生活,稳步向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