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9月11日> > 总第2571期 > a02 > 新闻内容
“女子猝死车站”折射街头急救短板
新闻作者:文/汪昌莲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汪昌莲
  9月7日上午8时,广州暴雨倾盆,一名年轻女子伏倒在往黄埔方向的员村山顶公交车站,路人为她打伞,不敢贸然施救。救护车到达时,该女子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至少20分钟。据该女子家属反映,其有肥厚性心脏病病史。医生表示,如果事发时有人扶她一把,并进行胸外按压,就能为抢救争取时间。
  (9月9日《南方都市报》)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在深圳发生过。2014年2月17日,一名女子晕倒地铁站内50分钟无人扶起,最后急救无效死亡。此新闻一时间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许多网友在对路人冷漠感到惊讶的同时,也纷纷表示如在街头遇到此情况,定会在第一时间上前救助。但专家却表示,救人心切的想法确实好,但街头急救也必须要讲究方法,不能随便乱扶,否则会给跌倒者带来二次伤害。
  再看广州这名女子,医生表示,如果事发时有人扶她一把,并进行胸外按压,就能为抢救争取时间。问题是,不是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实在是因为不懂急救知识,众人只敢在旁为她打伞挡雨,不敢贸然施救。可见,面对有人跌倒了,扶不扶,不仅是道德选择题,而且是技术选择题。正因为公众普遍缺乏街头急救的技术,才不会贸然做出“扶不扶”的选择,才会有路人一次又一次背负道德缺失的骂名。
  换言之,愿不愿意向跌倒者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者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为了保障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作出肯定的回答。比如,一些伤害预防起步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从教育预防、环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干预。普及街头急救方法,也证明对减小伤害行之有效。但在我国,街头急救,还是个鲜为人知的“科学难题”。
  可见,女子猝死车站,折射街头急救短板,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首先,必须厘清的是,道德还需要技术支撑,两者不可偏废。因而,不应对一些路人“不敢扶”事件,乱施道德棍棒。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针对街头急救,为公众制订更加通俗的科普读本,大力宣传正确的预防与救护措施,使人们在遇到有人跌倒时,既能勇于伸出援手,又能科学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人跌倒造成的伤害。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