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21日> > 总第2556期 > a11 > 新闻内容
日本战争遗孤的中国恩情
新闻作者:整理/陈泱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德报怨,将心比心。”
  近日,在日本东京市中心的一个展厅里,题为《大爱——日本遗孤的故事》图片展开展,十几位七十多岁的日本遗孤一齐深鞠躬,向曾经挽救他们生命、养育他们成人的中国养父母致谢——而在该图片展的留言簿上,有观众留下了以上几句话。
  就在日本的图片展落下帷幕后不久,由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也在7月13日前往中国哈尔滨市的方正县,祭拜了中国养父母公墓。在长眠的恩人墓前,他们说,日本是祖国,中国才是故乡。
  时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日本战争遗孤的种种举动意义特殊。一边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拒绝承认日本侵华历史,一边是含泪讲述中国养父母恩情的日本战争遗孤——就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讲话指出的: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
  
■日本战争遗孤
  日本战争遗孤,是指1945年二战结束后,被遗弃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总人数在4000人以上,其中九成以上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他们在战乱中沦为孤儿,由好心的中国人抚养成人。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遗孤在中国政府和人民帮助下回到日本。
  
“他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70年前那个沦为孤儿的冷夜,中岛幼八一辈子也忘不了。
  1945年12月的一天傍晚,黑龙江省宁安县沙兰镇王家屯的一间破屋内,寒风凛冽,食物匮乏,中岛母亲看着奄奄一息的中岛,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在前几天,降生不久的妹妹已因营养不良夭折。日本战败几个月来,滞留当地的日本开拓团瘟疫肆虐,饿殍载道,中岛一家是开拓团成员之一,父亲已失去音讯。
  不顾中岛姐姐撕心裂肺的哭泣反对,母亲将亲生骨肉托付给一名叫老王的中国小贩。这天晚上,老王挑着熟睡的中岛来到镇中心,挨家挨户寻找好心人。“这个小生命多可怜。我来养。”一个叫孙振琴的中国农妇收留了他,尽管知道这孩子是侵略者的后代。
  抱回家后,孙振琴将食物嚼碎喂他,日夜悉心照料,救其一命。之后13年,孙振琴改嫁两次,和三个养父如接力赛一般,将中岛拉扯大,并最终送回日本。
  “中国养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了我这个侵略者的孩子。”一说起养父母,中岛便失声哽咽,“中国养母像透彻的水一样,没有一个污点”,养育他“什么也不图”,“中国养母1956年给我生母写了封信,答应把我拉扯大后一定送回日本。”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日本遗孤范姝瑶,几十年来与养母赵福清相依为命。养母从来不提当初收养范姝瑶的事情,因为在收养范姝瑶后的第三天,养父就被日本兵杀害。
  “我在出生102天时被生母抛弃,养父张富平将我捡回来抚养。3天后,养父因为去找日本人要回被抢走的马而被杀害,张家人因此认为是我招致了这场祸害,反对养母继续收养我。但是,养母非但没有把仇恨转嫁到我身上,反而像对亲生女儿一样喂我奶,给我饭吃,帮我恢复健康。后来养母带我改嫁范家,给我取名范姝瑶。”
  “养父救了我,自己却没命了。养母顶住巨大痛苦和家人的压力把我拉扯长大,他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范姝瑶说。
  
日本母亲留下的证言
  跟中岛的生母一样,在撤退中无奈抛弃幼子的日本妇女也饱受内心煎熬。在由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关亚新、张志坤共同编写的《大爱——中国日本战争遗孤的故事》一书中,有几位日本母亲留下的宝贵证言。
  水野百合子在《我的恩与怨》一文中说:“1945年8月下旬,那时我们正往方正县撤逃。团长说孩子多了是负担,让我们把孩子扔了。‘扔了的孩子中国人会捡起来养,带着他们只会是大家的负担。如果赶不上船,我们大家都得死。’团长说。没办法,我只能把4岁的女儿抛弃在路边。但我刚起身,女儿就伸出两只小手一个劲儿地叫着‘妈妈,妈妈’,我心如刀绞又回去把孩子抱起来,但团长没有允许。我担心团长让我把儿子也丢下,只能哭着把女儿放下。”
  岩崎某在《肉亲惨死的追忆》中说:“从出发开始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日本兵突然跟我们说:‘孩子的哭声要是让苏联红军听到了就完蛋了,把孩子全扔了。’在一个小山丘下,我们20个抱着孩子的母亲围坐一圈。我左手抱着实,右手抱着八重子。这时,一个士兵向我们这里扔来一个手榴弹。我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后,我看到有人脸上和四肢流着血。没死的人等着第二个手榴弹。随后,第二个手榴弹扔来,但这次没人受伤。我看到拿手榴弹的士兵也流下泪水。”
  “后来一个将校走过来,让士兵用刺刀把孩子杀死。我眼看着那些士兵把刺刀刺向实的胸口。我哭喊着‘杀了我吧!’想去救孩子,但被士兵按住无法靠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实断气。后来,他们也这样杀了八重子。我只能像发疯了一般哭喊。”
  
闪耀人性光辉的抉择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5月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时如是指出。
  日本遗孤在返日定居后,在中国为养父母们盖起了“中国养父母楼”,住在这里的李淑贤老人就是一位曾经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
  李淑贤老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说:“1943年,我与丈夫徐凤山从山东北上来到长春,有一天,我挺着五六个月的肚子上街买鸡蛋时被一个穿着大皮靴的日本宪兵拦下。他不断地踢我的篮子,趁我弯腰捡鸡蛋时猛踢了我肚子好几回。我当场昏过去,醒来回家才发现自己已经流产并且终生不孕。”
  “不承想,日后我会与日本人结下不解之缘。1945年秋天的一天,赵大叔在垃圾山旁边捡到一个日本孤儿问我丈夫要不要,我一听是日本人的孩子,马上想起当初踢我肚子的日本宪兵那穷凶极恶的脸和那双大皮靴,便跟丈夫说不要,不要。就在这时,小孩开始哭起来,看她那么可怜,我便把她抱在怀里。”
  “孩子的哭声都是一样的,天底下有哪个女人在听到那哭声后会无动于衷呢?这是女人的宿命吧,看着她可怜的样子,听见她的哭声,什么仇啊,恨啊,全都忘光了。于是我便收养了她,为她取名徐桂兰。” (据《国际先驱导报》)
  
链接>>
  
战争遗孤出书:让日本人铭记恩情
  中国人民无私养育日本战争遗孤,这段本应被铭记的中日友好佳话,如今日本国内却鲜有提及,甚至被歪曲。中国人的恩情逐渐被日本社会忘却,年轻人几乎不知道。
  为此,日本战争遗孤中岛幼八在今年年初自费出版了日文回忆录《何有此生》。日本《朝日新闻》曾就此刊登一篇题为《残留孤儿出书献给中国恩人》的报道,称“《何有此生》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中国人太善良了,很感动”“重新认识了中国人”……中岛最近收到不少这样的读者来信。
  中岛说,最近有日本导演联系他,希望把他的故事拍成纪录片。除了出书,他还将受邀去大学演讲,以亲身经历向日本年轻人讲述中国人的恩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