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14日> > 总第2554期 > a05 > 新闻内容
奔波六万里,岳阳腿残老人调研“碑漠化危机”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徐美龄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7月10日,68岁老人毛友清推着轮椅,一瘸一拐的从长沙市火车站走到了韶山北路。一路上,轮椅上支着的红色棉袄当背景板的标语特别打眼,“生态志愿者”、“碑漠化报告”等等,虽然大多数路人对“碑漠化”不甚了了,却不由得被这奇怪的组合所吸引。
  随后,在今日女报/凤网接待室里,毛友清把自己随身所带的资料摊开来(放满了长2米的茶几),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了他耗时7年、行程3万公里,却“无人认同”的公益之举。
  
退休后,他开始“考察”墓地
  “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保护生态。”毛友清开口第一句话就很是激动,“我这里有1632个墓地的照片和详细资料,最大的一个占地210.81平方米。这个墓地全部都由花岗岩打造,而这些石头所占的土地要恢复再利用,恐怕几千年的时间都不够。”
  毛友清今年68岁,是岳阳市华容县胜峰乡农技站的退休员工。在基层从事农技工作39年,一直充当着“植物保护员”的角色,教农民们如何消灭害虫保护庄稼。2008年退休后,他却突然干起了研究墓地的活,这让身边的人很费解。2008年下半年,他开始在胜峰乡周边考察墓地,每次都用皮尺和标杆测量墓地的各项数据,并一一记录好这些墓地的地点、姓名、碑高、碑所占面积、拜席面积,以及合计平方面积。另外,他还会用他花50多元钱买来的胶卷相机,拍下各个角度的照片。
  就这样,他每天坚持走8到10公里以上的路程去考察这些墓地,除了下雨,他每天都奔走在胜峰乡的村公路上。
  “什么事不好干,偏要干这个。”这是别人对毛友清说得最多的话,但毛友清却认为自己干的事情非常有意义,甚至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有前途的课题,于是他做了一个自认为“很伟大”的举措。
  
腿残老人骑行13省市
  2009年2月,毛友清让大儿子买了一台数码相机。随后,毛友清从华容县出发,驾驶一台助力摩托,带着自己的记录工具,载着57岁的老伴开始了持续3年的行程。他们跨高山,越平原,东至山东,南到广东(乘火车、汽车),西至湖北秭归,最北端达哈尔滨松浦大桥。行程三万多公里,经过13个省市,考察墓地1600多个。每到一处,他都对碑墓进行实地丈量和拍照。其间,他跟老伴睡过最贵的旅店不超过70元,甚至因为旅店太贵,他们还睡过地下通道。因为很多城市禁摩,他们还得绕城走。有一次,摩托车坏了,他们推行几十公里去修理店修。风餐露宿,吃尽苦头的老两口终于在2011年结束了他们的考察之路,回到了湖南。老伴走不动了,但毛友清却没有放弃,仍然还在为他的“课题”收集资料。
  2012年3月18日,在去考察墓地的途中,毛友清不慎从摩托车上摔下来,造成左脚小腿处粉碎性骨折,最后在小腿里安上了3块钢板,才能直立行走。只是他从此再也骑不了车,走路也是一瘸一拐的。而此时,他已经收集全国各地墓地照片5000多张,写出资料报告400多页,却仍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
  去年,他在长沙汽车北站搭乘公共汽车时,因为动作缓慢,他刚将自己的资料搬上车,又下车推轮椅时,公交车司机关上门疾驰而去。当时急昏头的他只好拨打110求助,最后在民警的帮助下顺利找回了自己的资料。这样的小插曲在毛友清的经历中并不少见,却并没有让他有丝毫放弃的念头。
  从2012年至今,他推着轮椅上重达15公斤的资料,往返长沙和北京多次,只为将自己提出的“碑墓化报告”提交给有关部门,又或是让媒体进行公开报道。可是多年过去,他并没达成自己的目标。
  
自创“碑漠化”概念,意义何在?
  仔细阅读毛友清带来的资料,每一本都是由他手工编纂而成。除了墓地的照片、面积数据,以及毛友清全国考察的行走路线,他还提出了“碑漠化”的概念。
  毛友清解释称,“碑漠化”的意思是指大碑大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认为,人在逝世后的葬坟、修墓、立碑、修墓道、建墓园等相关设施时,引发了地球陆地表面和水面减少,直接和间接压缩了人类生存空间,破坏了近期和长远的生态系统。他还总结了“碑漠化”的七个特点,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分析大量建碑的原因。他认为封建迷信思想是导致“碑漠化”严重的首要原因。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副教授尹力初认为,墓地建造会不会破坏土壤,跟墓地建造前土壤的用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建造前的土壤是耕地,想要恢复土壤肥力就很难,但建造墓地的土地要恢复成林地还是可以的。而实际上,建造大的墓地只能说是占用了过多的土地资源,并不能说对周边的土壤起到破坏性的作用。
  从事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多年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长天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毛友清提出的“碑漠化”问题,不仅仅只跟环境相关,更是个文化问题。
  郑长天认为,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祖”在甲骨文中又作“且”,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化表达,墓碑和祖先牌位就如同一个“且”字,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包含了男性生殖器崇拜亦即祖先崇拜的内容。今天,人们大概不会再这么去看,但其内含的祖先记忆和情感依然以惯例化的方式存在。修墓立碑,就有着这样一种记忆和情感的表达。崇宗敬祖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信仰,这是无可取代的。湖南籍诗人刘年有一句诗“没有坟的地方就没有故乡”,就很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文化信仰和情感。中国人讲落叶归根,根是什么,根最后不过就是故乡的那座坟冢,就是终极意义上的“回家”,回到那一脉延续的香火中。中国人看重家庭家族,这种情感是下意识的,是很深厚的。
  郑长天认为,尊重传统,在合乎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反对修墓立碑时攀比铺张等都是可以的;有关部门监督土地合理使用和避免过度商业化等,也是必须的,但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绿色殡葬。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