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6月19日> > 总第2547期 > a02 > 新闻内容
“抢购洋奶粉”倒逼“国标”升级
新闻作者:文/张西流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6月15日,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坦言,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永远的心痛,“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我们买进口的奶粉,人家还限购”。
  (6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
  一边是“物美价廉”的国产奶粉遭受冷遇,间或中便有某种国产奶粉被曝出质量问题;一边却是消费者热衷于购买高价进口奶粉,有的甚至不惜冒着被罚款50万元、监禁两年的危险,也要赴香港抢购洋奶粉。可见,中国乳业已经陷入信任危机,不能自拔。对此,农业部长称“消费者抢购洋奶粉是中国奶业的耻辱”,可以说是一句大实话,值得监管部门反思。
  而在此前,中乳协称“国产婴儿奶粉质量好于进口产品”,显然是一种盲目乐观,或者是在低国标下的一种“自慰”。退一步讲,即便是“国产奶粉比进口好”已成事实,也是偏低的中国乳业新国标“成就”的,不值得炫耀。众所周知,蛋白质含量关乎营养,细菌总数则事关质量,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细菌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比目前中国乳业新国标严格数十倍。因此,靠低标准、软监管建立起的表面繁荣,基础薄弱的中国乳业,很可能会再埋隐患。
  事实上,《食品安全法》自2010年开始施行之后,“国家标准”成为该法有效实施的掣肘。然而,有关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不仅是乳业,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普遍数量少、时间早、指标低,而且有些指标缺少风险评估依据,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特别是新国标过于“迁就”企业利益,指标一降再降,导致问题食品成为“合格食品”甚至“优质产品”。
  可见,消费者抢购洋奶粉,倒逼“国标”升级。不可否认,由于不断强化监管措施,中国乳业在艰难中找回自信,国产乳制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远非到了“国产奶粉比进口好”的高度。特别是,问题奶粉经常在市场上出现,中国乳业根本没有盲目乐观的“本钱”。因此,中国乳业与其关起门来“自慰”,不如进一步严格监管措施,不给问题奶粉以可趁之机。特别是,对乳业新国标进行修改,严格蛋白质和细菌总数标准,进一步完善对乳业制度化的保障,使其真正步入质量安全的良性发展轨道。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