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2月13日> > 总第2513期 > a12 > 新闻内容
拜年,如果宝宝遇上熊亲戚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特约记者 范开云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过年了,走亲访友必不可少,如果带小宝宝一起那就更热闹了。但要是自家孩子频繁被亲戚们强吻、强抱、乱喂东西、吓唬,恐怕大多数父母都很难淡定。虽然这些行为本身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毕竟过分逗弄就要对孩子产生影响了。家长们该如何应对“熊亲戚”,又该如何看待“熊亲戚“呢?
  
“熊亲戚”热门戏码
  乱喂、强喂孩子零食
  过年过节,每个家庭总会储备很多零食,瓜子、葡萄干、巧克力、开心果……看见孩子来了,主人都会热情地抓一把递过来。宝宝还小,看见美食,很容易傻乎乎地尝一口。但家长们却乐不起来了,因为这些美食大多数是不适合小宝宝吃的。
  团团妈:去年过年,带着11个月的团团回爷爷奶奶家。大年三十晚上,亲戚们你喂一口我喂一口,让团团吃了一肚子零食。结果当天晚上,小家伙就因为吃得太杂而发烧了。
  静静妈:去年回家,老家亲戚用筷子蘸酒给1岁的宝宝喝,把孩子呛得咳嗽了老大一阵子,想想就心疼。
  吓唬、戏弄孩子,摸孩子敏感部位
  不少大人喜欢吓唬孩子。看见小人儿因几句话就吓得号啕大哭,这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
  优优妈:去年过年回老家,有个亲戚骗大宝说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她了。看见大宝眼泪汪汪的样子,我搂过她问:“你相信么?”大宝说她不相信。我说,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减少的。大宝这才放下心来。
  菜菜妈:去年回老家时,菜菜还没有封裆,很多亲戚就拿他的小光屁股开玩笑。有的老人还会揪一揪、弹一弹菜菜的“小鸡鸡”。看着儿子这么被戏弄,真是憋屈啊!
  不分场合逗宝宝笑
  在成人眼里,宝宝笑就代表高兴,所以很多大人不管宝宝是在吃饭还是睡觉,都兴致很高地逗宝宝。
  笑笑妈:去年带笑笑回家,有个姑姑特别喜欢逗他。平日里,笑笑8点半就睡了,但姑姑一直挠他逗他,他兴奋得晚上11点还没睡着。后来好不容易睡着了,但晚上老是醒,把我都快熬哭了。
  堂堂妈:有个叔叔在堂堂吃饭的时候逗他,结果小家伙一口小米粥没咽下去全都喷了出来,咳嗽了老半天。
  
★如何看待身边的“熊亲戚”
  很多人对熊亲戚的逗弄非常反感,但吴纯表示,家长们倒也不用反应过于激烈。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以后总是要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反而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如果遇到亲戚逗孩子,家长要尽可能理性而得体地处理,这样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会如何为人处世。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堂生动的课。
  
家长应对攻略
  乱喂:温和地拒绝
  吴纯(家庭教育指导师):
  对于不适合宝宝吃的东西,家长要坚决拒绝。瓜子、花生米、开心果、红枣等零食都不要让亲戚随便喂食给3岁以下的孩子。对于亲戚给婴幼儿喂酒的行为,更是要勇于拒绝。
  但既然是面对亲戚,就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免得节日期间伤了和气,所以大家不妨试试这些理由:
  1、宝宝这几天有点咳嗽,不适合吃这些上火的东西。
  2、先感谢别人的好意,然后用温和口气表示宝宝刚刚吃完饭了,或者用宝宝太小了还没给吃过零食等理由,向对方解释一下。
  3、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拒绝对方,可以把零食先收下来,然后直接装入袋中,并向对方解释“宝宝现在还不饿,待会回家了再吃”。这样,既没驳对方的面子,又拥有了零食处置权。
  逗弄:说出孩子的感受
  边黎(知远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大人逗孩子是一种戏弄。这种戏弄可能并没有恶意,但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愤怒、惊恐、不安等。对于过分的戏弄,家长要第一时间保护孩子,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便把孩子置于窘境中不顾。家长可以借用孩子的视角把他的感受说出来,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大家没有恶意,另一方面也是说给亲友们的潜台词。如果孩子在玩笑中受了伤害,家长要注意修复孩子的情绪。
  对于别人亲孩子、摸孩子的行为,可以语气婉转地提醒对方:“谢谢叔叔阿姨这么喜欢我,但是小脸蛋捏多了,流口水就不好看啦!”或者可以转移对方注意力,减少其与宝宝正面接触的机会。
  摸生殖器的行为则要坚决制止。反复刺激宝宝的生殖器,容易感染不说,还容易让宝宝把产生快感的能量往生殖器上集中,这容易引起孩子性早熟。走亲戚的时候,不妨给孩子穿上尿不湿或者穿封裆裤。
  逗宝宝笑:点出危险性
  吴纯:吃饭时逗宝宝笑是很危险的。大家可以直接说“这样子太危险啦”,并把可能造成的影响说出来。如果恐大家觉得太直接,那就转移亲戚的注意力,建议他们用别的游戏来代替。
  
不要守着孩子评价亲戚
  很多家长可能会因为亲戚逗孩子的行为心存恼怒但又不好意思当面说,等亲戚走了以后,有些家长可能就会在孩子面前唠叨那位亲戚的行为有多么讨厌。边黎表示,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在孩子看来,爸爸妈妈在亲戚面前是一种表现,亲戚走了以后又是另一种表现,这会让孩子很分裂,从而搞不清楚爸爸妈妈真实的态度是什么。
  如果延伸到日常生活,妈妈在电话中热情洋溢地与人聊天,但一挂电话就骂人是“蠢货”,这也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分裂。边黎建议,家长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别人,尤其是负面评价较多的时候。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