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12月09日> > 总第2494期 > A05 > 新闻内容
辞工六年,他拍的留守儿童纪录片感动德国
新闻作者:章清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1月11日,一位湖南小伙拍摄的纪录片获得了第三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的最佳纪录片长片奖,而在去年,该片还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上获得观众票选一等奖。目前,该片已在北京、广州、长沙等20多个城市免费上映500多场。
这是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纪录片,名叫《村小的孩子》,耗时6年才完成,而片子里提到的乡村和孩子们因为被关注,生活和命运也在发生改变。


导演也曾是留守儿童
“公益纪录片《村小的孩子》长沙站首场正在放映中,观看的孩子们虽小,但很听话。中途和孩子们交流了下,提问很有意思,视角很不一样。”这是12月7日,《村小的孩子》导演蒋能杰在长沙参加放映交流后发在微信上的感受。到12月7日,这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纪录片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南京、天津等20多个城市展映。虽然不停地在各个城市间“跑动”,但蒋能杰说:“虽然累,但每一次放映就是一次发声。”
“你怎么会想到拍一个留守儿童的纪录片呢,而且是辞职三次,花费了6年时光?”蒋能杰回答记者:“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曾经是一名留守孩子吧。”
作为“85后”的蒋能杰,家乡在邵阳新宁县一渡水镇光安村,那是一个位于广西全州、湖南东安、湖南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偏僻山村。据蒋能杰当年统计,全村1700多人,900多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达80%。蒋能杰本人在童年时也经过母亲外出打工,9年不在身边的经历。
生于斯长于斯,蒋能杰认为当年的媒体报道和影视作品关于留守儿童的现状表现,并不全面而真实,“我为什么不可以自己为村子里面的孩子发声呢?”蒋能杰说,这就是他拍摄纪录片的初衷。
200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平面设计专业读大三的蒋能杰开始计划攒钱买设备,暑期在长沙打工两个月赚了3000元钱,发现想要买的DV设备要8000元,最后找亲戚同学借了5000元买了设备。
2009年寒假,蒋能杰利用假期的时间拍摄了第一部表现留守儿童的纪录片《路》,这也是《村小的孩子》前传。因为时间有限,这部纪录片时长30分钟,“试图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反应乡村留守儿童现状、教育等问题”。
大学毕业后,蒋能杰一开始在北京光线传媒做后期制作,月薪5000元。半年后,当他听说家乡唯一的村小光明小学代课老师都难找时,他和堂兄两人“很冲动”地辞掉了工作,立刻赶回家乡拍摄。“幸好父母开明,不支持也不反对。”蒋能杰说。
为了顺利拍摄,蒋能杰还当了一个学期的代课老师,教数学。但他坦言:“那是非常糟糕的感受。”孩子们基础差、不努力学习,怎么教都教不好,也没有好的家教,不懂礼貌,偷懒,说谎。他也拍摄到了最真实的镜头。片中,他问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答案都是“打工”。“为什么打工?”“因为有钱。”除此没有别的答案。
在外打工的父母往往无意间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尤其是母亲。
在蒋能杰的调查中,打工的母亲们每次打电话回家,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话是:“你们要好好读书,努力读书,不然就像妈妈一样,做个农民工。妈妈在外面工作很辛苦。”边说边抹眼泪,可孩子却是一脸的懵懂。
在蒋能杰眼里,村子好像陷进了“打工”的宿命。6年跟踪拍摄,村里大部分孩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走上了他们父母的老路,有的寒暑假就去做童工。

他们因为纪录片而改变人生
一开始,蒋能杰只拍摄村小的变化和孩子们在村小的生活,但他很快发现想要更立体的呈现,应该将镜头深入到留守孩子的家庭里。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定下五个孩子作为长期拍摄的对象。他们分别是母亲早逝、父亲入狱的范魏媛姐弟,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大的蒋恒蒋鑫兄弟俩,和奶奶相依为命的7岁小女孩蒋云杰。“我认为这五个孩子在留守孩子中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蒋能杰说。
而在拍摄的过程中,蒋能杰也有意识地接触爱心机构,希望爱心人士能够关注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范魏媛姐弟母亲早逝,父亲入狱,在奶奶去世后,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初中三年,范魏媛靠每年暑假南下广州打童工挣来了自己和弟弟的学费,学习之余,还要烧柴做饭照顾弟弟,小小年纪撑起了一个家。
2009年拍摄时,姐姐范魏媛刚读初三,曾在镜头里说“初中毕业后就会去打工,因为送不起,再便宜也送不起”。初中毕业考试时,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她考上了新宁重点高中。一所普通高中通过蒋能杰听说她的情况后,愿意为她减免所有学费,范魏媛最终选择了在这所高中就读。如今,范魏媛已是广西桂林航空工业学院的大三学生。她告诉记者,她是他们家乡同龄人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女孩,其他同学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范魏媛读高一时都没想过要考大学,抱着且读且看的心思。但蒋能杰一直以来都像个大哥哥一样在鼓励她,在经济上也给了她不少的帮助,帮她申请过爱心捐款。“感谢蒋能杰哥哥和所有爱心人,我才有今天!”
7岁的小女孩蒋云杰有一个悲惨的身世,未满18岁的母亲未婚先孕,在生下她几个月后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过。后来,她父亲另外娶妻生女。蒋云杰则自幼由奶奶带大,因为奶奶腿脚不便,蒋云杰几乎没走出过光安村。纪录片播出后,蒋云杰也得到许多爱心帮助,还有志愿者带她来长沙玩了三天。更重要的是,如今在读小学五年级的蒋云杰,她的理想不再是打工,而是“做服装设计师”。
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大的蒋恒蒋鑫兄弟俩,在蒋能杰看来是留守儿童里非常典型的代表。这两个孩子都是八九个月大时就被要外出打工父母放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大,对父母基本没有感情和概念。
在片中,蒋能杰问蒋恒“爸爸长什么样时”,这个7岁的男孩想了想居然说:“不知道。”两兄弟的很多坏毛病,蒋能杰认为很多留守儿童身上都有,“比如习惯撒谎、不爱学习、不懂礼貌等”。考虑到不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不回家,缺乏关爱,对父母也缺乏感情,蒋能杰联系了一些志愿者发起了给留守儿童和父母提供视频通话的活动。通过志愿者带来的电脑和网络,读小学三年级的蒋鑫面对镜头,第一次喊出了:“妈妈,我爱你!”让远在广州的父母当场泪流不止。
此后,蒋鑫父母经常会打电话回家,并在当年就回家过年。

被改变的村小
长达6年的拍摄,没有收入,只有付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坚持,对蒋能杰来说,无疑也是一场漫长的考验。当初一起行动的堂哥,一年后终因生活压力所迫放弃了拍摄。蒋能杰虽然没有放弃,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困难”。
没钱了,他就去找份工作;有了点积蓄,再回来继续拍摄。如是反复三次。到后来,他索性接些广告、婚礼拍摄之类的散活。最困难的时候,他一个200元的手机被送去维修2次,舍不得换新的。后来,蒋能杰母亲实在看不过,给了他1000元钱,最终也被用在拍摄上。蒋能杰的坚持,最终有了回报。
2010年,他拍的纪录片《路》入围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并于当年5月3日在北京宋庄美术馆首次放映。
2013年9月,《村小的孩子》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首次放映,荣获观众票选一等奖,二等奖是国内热门电影《钢的琴》。
今年11月11日,《村小的孩子》获得了第三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的最佳纪录片长片奖。
纪录片被认可,不是蒋能杰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纪录片,能够让人们关注到留守儿童,并为他们做些什么。
目前,《村小的孩子》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南京、天津等20多个城市放映超500场。而在这些大城市的巡回放映,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爱心纷纷汇集。
腾讯公益为他提供了3万多元资金支持,用于纪录片的放映和宣传。一些素未谋面的网友为他提供住处。如今,蒋能杰携片广州公映时,就住在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位于中山大学的办公室里。
而在此片展映前,一些爱心人士通过蒋能杰的拍摄,早就伸出了帮助之手。
2011年,他在网络上发起的公益活动“希望在行动”得到了爱心网友的关注,募集资金6000元,给村小新学校添置了课桌和黑板,并带去学习用品和课外书。
2013年,一批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留学生志愿者来到村里开展了2013留守儿童筑梦计划,并建立了长期联系;当地的教育机构也关注到有着诸多留守儿童的光明小学。原本狭窄无法通校车的山村马路也得到了极大的修缮。而且,以前找不到老师的光明小学现在有了一名正式老师和两名代课老师任教。而因为纪录片,蒋能杰改变了家乡村小和留守儿童的命运,引起人们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进一步思索。而同样因为纪录片,蒋能杰自己的人生也得到了改变,他找到了欣赏他支持他的伴侣,并于去年成家。
采访最后,蒋能杰说,他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专业团队加入,继续跟踪留守孩子们,跟踪到他们成家,以及生育下一代的场景。因为,这些孩子们,代表着中国一代乡村儿童的命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