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12月05日> > 总第2493期 > A02 > 新闻内容
“婚后读莫言”问题没这么简单
新闻作者:张兰军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张兰军
莫言11月30日在中山大学作讲座时,一中学生“抢麦”提问:“老师要求看莫言小说,可是小说一开头就有许多性行为描写呐,怎么办?如何看待性?”全场哗然。莫言有些坐不住,随后直言,“现在不要读我的小说,等长大结婚后再读。”(12月2日《重庆晚报》)
“童言无忌”。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别说莫言,就是当事学生的老师,恐怕也想不到。而这后一个“想不到”,恐怕不只观念因素,更与老师的阅读面与相关知识储备有关。
莫言的许多小说,有不少性描写,甚至不少是“开门见山”。出于创作需要,这无可厚非。但对接到未成年人身上,应属“儿童不宜”。故而,在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时,因书制宜,择善而读,不可缺少。问题是,对当下许多语文老师而言,别说精品细读,就是简单的粗略浏览,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到头来,以己“昏昏”,又怎能使学生“昭昭”?
其实,对其它中外名著、经典作品的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讲解《红楼梦》,老师只对其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有所了解;分析《水浒》,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再难言其它。至于国内最高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其每届获奖者何人?具体作品又是什么?恐怕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如此之下,当老师本身在良好阅读习惯上乏善可陈,在阅读储备量上可怜巴巴时,即便只给学生“一碗水”,也难免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孩子们阅读莫言(或其它名家),出现“青春期”困惑,“性趣式”尴尬,出版发行部门也有责任。要知道,大凡名家,其“一‘作’成名天下知”背后,是其更多作品的“烘云托月”,是作家对其它姊妹门类的融会贯通。以莫言为例,他不仅善写小说,还喜爱写散文,比如写母亲,写乡村风景,写读书的……整体观之,其作品描人性复杂,写社会广袤,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若细品,其实不乏那么多的亲情乡情、“书”情画意。作为出版发行部门,应在策划、选题、出版时,既仰望大师,又胸有孩子,量身定制出更多“补钙、健脑、益智”的青少年文化“套餐”。
一个不会阅读、不爱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要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阅读水准,长远看来,还要从孩子抓起。而这,既涉及老师(尤其语文老师)的文化修养、阅读品位,又牵联出版部门的科学策划、精心配制。只有当教师日常将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一种习惯,只有出版部门在“烹制“时,“食”不厌细,“书”不厌精,再加上高考的正确导向,社会各方的积极配合,孩子们的阅读才会更健康更富营养,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更蒸蒸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