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马童
10月20日上午10点多,江苏溧阳市一名二十岁小伙攀爬燕山公园内的一座山,不幸被困半山腰。让救援人员感到惊讶的是,被困一小时内,小伙并不着急,反而希望救援人员给他拍照留念。经过救援人员三个半小时的紧张施救后,最终成功将他救下。(10月21日《现代快报》)
一个有点儿登山爱好,却并没有参加过攀岩培训等活动的年轻人,因为觉得无聊,就放弃拾阶而上,干脆选择徒手攀爬,结果爬到离地数十米高的一半位置进退两难,“挂”在那儿险象环生。这还不算,险则险矣,他倒真是“临危不惧”,一手抓着树枝,一手不忘拿着相机玩自拍,根本没想到要及时报警;倘若没有公园里人发现情况有异迅速拨打了119,真不知这“悬崖边的自拍”会拍出啥后果。
一个年轻人心血来潮的徒手攀爬,最终还是靠着多名消防队员历时数小时的辛苦救援,才化险为夷、平安“落地”,这当然尚属幸事。但换个角度思之,这何尝不是由于小伙子冒失加冒险的举动,而无谓占用和消耗了不少的公共救援资源。媒体报道称,被救小伙攀爬遇险时还玩自拍,竟然是为到时好在微信朋友圈上炫耀一番;后来,见围观者越来越多,小伙便离开了现场。面对新闻主角的如此“出场”与“退场”,我总感觉有些不够“完美收官”。换言之,类似“悬崖边的自拍”这种闹剧,难道不需要一种该为教训买单的惩戒教育机制吗?
事实上,只要稍稍关注媒体新闻,近些年来,关于各地救援遇险驴友事件频频发生,进而引发的占用公共资源的争议,早就此起彼落、屡见不鲜了。譬如,河南两名驴友探险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未在当地有关部门备案,“偷登”探险几酿不测;北京警方两次出动警用直升机营救被困山中的迷路驴友,共成功救出56名驴友;福建一游客在攀登四姑娘山三峰时跌下了山崖,景区派出6批共计45人参与搜救……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追求挑战要从确保安全出发,不能把探险变成冒险、开心变成伤心。更何况,救援产生的各种耗费,并不仅仅是点赞一下搜寻勇士的正能量精神,就足以轻松抵消了。
说“悬崖边的自拍”该为教训买单,倒不是无视遇险者往往也是纳税人一员,同样有着使用公共资源、享受公共服务的社会权利;而是讲,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闯关”“探险”行为面前,冒险者的身陷险境、接受营救,的确存在着“无事太胆大”的个人之失。作为成年人的他(她)们,要使其真正明白吃堑长智,除了好言相劝,就未必不可利用经济杠杆,采取部分买单的教育警示。
的确,探险旅游、户外运动,堵不如疏。笔者所说的设置一种“为教训买单”的惩戒教育机制,说到底,也是形式大于实质,其主要目的,仍在提高人们的自我提醒和约束意识。这方面,有关专家的建议值得一听,户外运动伤亡事故频发,主要缘于人们对户外运动危险性的认识不够。因此,我国应尽快补上法律条文的短板,政府有必要把探险旅游、户外运动的营利性组织者、商业机构等纳入法律监管轨道,从法律层面对户外运动进行管理、规范和处罚。当这种“法治探险”的观念日益提升之时,像年轻小伙“悬崖边的自拍”这种可笑又可忧之事,或许才会慢慢变少、日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