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1月24日> > 总第2406期 > A12 > 新闻内容
当乞丐向孩子伸手时你怎么做?
新闻作者:李旦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孩子富于爱心,于是,“要乐于助人”就成了很多爸妈教育子女的口头禅。可践行过程中常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尴尬,比如——路遇乞丐怎么办?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如今“活跃”于街头巷尾的行乞者中,不乏显而易见的“职业乞丐”。带孩子出门时被他们拦下,你会不会内心犹豫挣扎:到底是该做好“行善表率”以保全孩子心灵的纯净,还是该提前教他认识这种成人世界里的虚伪与欺骗呢?
  新年将至,一家老小逛逛街、下下馆子,再去庙会瞅瞅,是很多家庭的“保留节目”。这种时候“邂逅”行乞者的几率往往不小,那么,你的反应会与以下3位家长中的哪一位相仿?



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对那个爷爷凶?
  “有次我带女儿去黄兴路步行街一带吃饭,过天桥时一个70多岁、衣着褴褛的老人家突然扯住孩子的衣角讨钱,吓得孩子当场哇哇大哭……”应声回头目睹到这一幕,王女士怒不可遏地吼了句“你干什么吓我的孩子”,并立即把3岁多的女儿抱进怀中抚慰。老人则连连磕头,辩称自己没有儿女、迫于无奈才出来讨生活,但气头上的王女士哪里听得进去,瞪了他几眼后快步走开。
  吃饭时女儿的情绪已经平复下来,“她突然问我:那个爷爷好可怜的,妈妈你为什么要凶他……”王女士称听到这话后自己一下愣住了,因为万万没想到孩子会这么说,“我以为她会觉得乞丐很脏、很讨厌或者很可怕之类。”
  “妈妈,等下我们回去路过的时候,给那个爷爷一点钱好不好?”因不忍拒绝孩子的善意,吃完饭后王女士特意带着女儿原路返回,就为给那个老人家几元零钱。

该让孩子知道:有些人有手有脚却想不劳而获
  隔三差五就有人在公交车上行乞,这让每天都得搭乘公交送孩子上学的邓先生很是无语。“我常坐的那趟车上‘固定’有个中年男的讨钱,他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他!有次,可能是看我带着孩子,那个男的一直站在我们爷俩面前,伸着手,鞠着躬……”见儿子拉开书包准备掏钱,没法再“视而不见”的邓先生果断出手,把儿子已经拿出来的零钱又放回到他的书包里,“那人知道‘没戏’,这才走开”。
  “爸爸,平时你不老说要乐于助人么?”面对质疑,邓先生突然意识到,是时候告诉已年满9岁的儿子“这个社会的另一面了”。于是,他很认真地跟孩子讲:这些人大多是“职业乞丐”,而对于这种明明有手有脚、完全可以自力更生却希望不劳而获的人,不值得给予同情。
  “那要怎么分辨真假乞丐呢?如果别人真是需要帮助怎么办?”在儿子无邪的眼神注视下,邓先生无奈地叹了口气:“如果实在拿不准,那还是给(钱)吧。”
  有时候,助人为乐也要“量力而行”
  朱女士的女儿今年8岁,从小就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对于学校组织的捐助活动每次都积极响应,路遇乞丐也总是很大方地把口袋里的零花钱掏出来……朱女士一般不会干涉女儿的做法,唯有一次,她上前制止了。
  那天,信佛的朱女士带着女儿去某寺庙烧香,见寺外围聚有很多行乞者,深知这些人不好惹的她赶紧拉着女儿穿了过去。等进到庙内,孩子突然发问:“妈妈,为什么看见乞丐要‘跑’呀?”一时语塞的朱女士,只得辩称是“为赶吉时”。
  朱女士诚心礼佛的同时,女儿自个跑开玩去了,等朱女士在寺庙门口找到女儿时,发现她正被一群乞丐团团“包围”。“我看到孩子拿着自己的小钱包在那发钱,赶紧跑过去制止——倒不是心疼钱,而是怕那些人抢夺起来会惊吓到她!”朱女士拽着女儿“左冲右突”才脱离重围,“‘突围’后我第一时间告诉她,助人为乐也要量力而行。”其实,朱女士真正想要告诉孩子的是那些乞丐每天都会准时出现讨钱、根本不值得同情,但最终还是忍住没说。

声音>>
路遇乞丐向孩子伸手,他们选择这样做
  网友“长株潭散人”:以前的乞丐是等人给钱,现在发展成主动要钱了,给少了还不行!一般情况下,带孩子出门时遇见有人行乞,我会刻意转移孩子视线,总之是能避则避——既不想受骗上当,又要尽力保护孩子的同情心,不容易啊!
  长沙市民刘先生:给个一两块钱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受骗就受骗吧,毕竟孩子的爱心和纯真都,需要呵护。所以,对于我家孩子给乞丐钱的行为,我从来都不会制止。
  网友“碰碰胡”:我一般会告诉孩子不是妈妈不愿给,而是妈妈赶时间、没零钱之类的。
  年轻妈妈叶女士:我会告诉孩子要分情况,最简单易行的区分方法是:如果乞讨者是老弱病残,那么应该给予帮助;但如果是健全的人,则没必要给,他们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专家>>
  
面对陌生人求援,不妨多些理解少些猜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珊认为,乐善好施是种美德,即便是在如今“职业乞丐”多发的背景下,也不要轻易当着孩子的面拒绝或对他人的求援视而不见,更不应武断地做出“这人是个骗子”之类的结论。
  上述家长的困惑,张珊本人也有过深切体会:“在我的孩子约4岁左右时,每次上街遇见乞丐,他都要给对方钱。而我明知那些人中大部分是骗人的,但从来不会说穿。”不说穿的理由是,“孩子有自己的认知发展过程,家长没必要把自我的那套经验提前强加给孩子”。
  如今张珊的孩子10岁了,已经很有是非观,在电视上看到“‘职业乞丐’月入万元”之类的新闻会很气愤。张珊听后,只反问了一个问题:“伸手讨要和放手给予,哪种感觉更好?”随后,她告诉孩子:“不管行乞者是真是假,既然沦落到向人乞讨的地步,也就算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了。”张珊建议,家长正好可以借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靠人施舍过日子的感受会是怎样”,从而把“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的道理植入孩子心中。

告知真相也要讲究方法和选择合适时机
  “‘要不要给乞丐钱’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家长的教育必须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来进行,毕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理解和辨识能力上有着很大差别。”长沙幸福泉心理咨询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明明认为,幼儿、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正处在爱心萌芽和滋长的重要时期,看到弱者会有种本能的同情,家长如果在这个时候“残忍”地告知真相,对孩子来说反而是种伤害——讲太多社会阴暗面的东西会加重其心理压力,让他们变得冷漠抑或敏感。
  陈明明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如果不愿给“职业乞丐”钱、认为这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可以很委婉地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比如“宝贝,妈妈记得见过这个叔叔的,怎么昨天看到他时还跑得很快,今天就躺在这里说自己走不了路了呢?而且妈妈见他这样已经好几次了……”
  对于初中生或者更大的孩子,陈明明提醒,家长决定告知真相时亦要注意方式并选择合适时机。例如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个叔叔不去赚钱养活自己而要在这里乞讨呢?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力更生对不对?”至于那些公交车上经常遇见的行乞者,也可以很巧妙地告诉孩子:“这个人我们上次已经帮助过一次了,这次就让别的叔叔阿姨来帮助他好不好……”这种“启发式”的好处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自己思考结论的相信度要远胜过父母的说教。
  在陈明明看来,如果家长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类情况,与其伤害孩子的善心还不如吃这一两块钱的亏。“很多家长担心孩子长大后知道真相会‘受伤’,其实孩子的承受能力没那么差,本来就应该让他自己慢慢了解这个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